赖清德向大陆喊话后,大陆没提“和平统一”,我国台办回应亮了 赖清德又来了。这次他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直接把“反对推进统一”搬上了台面。他的这番表态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政治动作。 就在10月29日的将官授阶典礼上,他一边高举所谓“以实力守护和平”的旗帜,一边公开叫嚣台湾要“展现备战的决心”。 这不是普通的军政讲话,这是向大陆释放赤裸裸的挑衅信号,也是对岛内极端势力的深度迎合。 更重要的是,这是在美方近期频频对台军售、国会通过四项涉台法案的背景下,赖清德蓄意制造的又一次“台海地震”。 这场地震的余波很快就传到了北京。大陆没有惯性回应,也没有重复以往的“和平统一”表述,而是选择了沉默的锋芒。 10月23日闭幕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涉台表述中罕见地未提“和平统一”四字,只强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这一细节,在外界看来或许不易察觉,但对两岸局势的熟手来说,这就是风向变了的第一信号。 大陆没有改口,但也没有重复承诺,这种“留白”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如果说赖清德的喊话是一次高调的政治碰瓷,那么大陆的回应则更像是一记深藏不露的后手。 两岸政策一向讲究分寸与节奏,大陆一旦调整用词,背后一定有更深的考量。 10月29日,国台办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彭庆恩没有回避敏感问题。他明确指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石,“台独”才是台海不稳的根源。 他重申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特别强调,大陆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一句,掷地有声,直接对赖清德的“备战论”进行了点穴式反击。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10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10月25日设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这是大陆首次以法律形式确认这一历史节点,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这种从法理、历史、制度多维度同时展开的动作为的是告诉岛内和国际社会:台湾从来不是可以“谈判”的问题,而是早有结论的国家主权问题。 纪念日的设立,不是单纯的仪式安排,而是对“台独”分子的制度性宣判。 就在赖清德高调挑衅的第二天,大陆公安机关迅速出手。10月28日,重庆市公安局依法对民进党不分区民代、长期从事“台独”活动的沈伯洋立案侦查。 沈伯洋不仅是“黑熊学院”的创办人,更是赖清德“以武谋独”路线的理论鼓吹者与实务操盘手。 此次立案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任何打着学术、教育或交流幌子的“台独”组织,都已被列入精准打击范围,大陆的法律手段已不再犹豫。 更令人玩味的是,台当局内部也开始出现“配合式配角”。 同一天,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抛出“四个前提”,试图将大陆拉入一种“以台为尊”的对话逻辑。 他所谓“不设前提”“互不隶属”的表态,本质上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彻底否定。 大陆对此没有正面接招,只是通过彭庆恩一句“我们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将整场游戏的规则重新拉回现实。 从这一系列动作来看,大陆对台政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提升反制力度。 这并不是所谓的“强硬路线”,而是对赖清德当局不断突破底线的必然回应。 在过去,大陆更多强调的是“争取和平统一”,如今则更多在强调“推进统一进程”。 这两个表述之间的差别,不只是在语气上,更在于行动层面的准备度。统一的路径或许依旧首选和平,但和平已不再是大陆唯一的耐心选项。 外界最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次大陆没有提“和平统一”?是放弃了吗?还是准备“动手”?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大陆没有放弃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但在当前赖清德当局不断踩线挑衅、外部势力持续介入的背景下,重复强调“和平”反而会弱化威慑效果。 不提,不代表放弃;不说,反而更有力。对赖清德这种不惜将台湾推向战火边缘的政客来说,大陆的沉默才是最大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舆论这次也不再站在赖清德一边。 美国《时代》周刊称其为“鲁莽领导人”;兰德公司则在报告中警告,美国不应纵容赖清德将台湾变成“全球最危险的引爆点”。 这些评价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其“以武谋独”路线的现实警告。 连一贯支持台湾的美国智库都开始保持距离,可见赖清德的激进行为已经让“友军”也感到不安。 大陆目前的对台策略,已从单一的“表态层”升级为“行动层”: 有法律上的“立案侦查”,有制度上的“纪念日设立”,有政策上的“规划写入”,也有舆论上的“统一叙事”。 这一整套组合拳,是对赖清德当局最直接的回应。没有高调的军演,没有激进的口号,但每一招都极具穿透力。 赖清德想以“备战”制造恐慌,以“反统”凝聚岛内共识,但结果却是让统一议题在大陆更具现实感。 过去讲“和平统一”是愿景,现在讲“推进统一”是任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已经彻底回到了大陆手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