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敢信,唱《水手》的郑智化,最后是“爬”上飞机的。 就那个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男人。 他用歌词鼓励了我们一整个青春,告诉我们命运的浪再大,也要扼住它的喉咙。 可他没告诉我们,有时候最让人寒心的,不是什么命运,就是人。就是那些僵硬的、毫无人情味的流程。 我在想,如果当时需要帮助的不是郑智化呢? 如果是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是不是立马就“国际友人”待遇,绿色通道一路开到底? 如果是个前呼后拥的流量明星,是不是别说爬了,恨不得红毯直接给你铺到座位上? 可偏偏,他是一个我们都认识,但又好像“过气”了的,身有不便的“自己人”。 这就很尴尬了。 服务,一下就不知道该用哪套标准了。 说到底,这事儿跟他是谁,关系大吗? 关系不大。 他首先,是一个行动不便的乘客。一个买了票,需要一点点帮助的普通人。仅此而已。 我们总说,社会要有温度。 可温度在哪呢?是不是只在口号里,在宣传片里? 一个连最基本的、对残障人士的尊重和便利都做不到的地方,你跟我谈再多“人文关怀”,都觉得有点虚。 那一声声“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现在听起来,真不是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