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J.D.万斯今日接受采访时,将今年2月份在白宫椭圆办公室与泽连斯基的激烈冲突称为“最著名的事”。这看似调侃,实则撕开了美乌同盟表面的“团结”面纱,暴露出西方对乌政策的内在张力与和平进程的深层困境。 这场被万斯自嘲“成名作”的争吵,本质是援助逻辑与主权诉求的正面碰撞。泽连斯基坚持“不收复全部领土就不谈判”,触碰了美国“以援促和”的底线——特朗普政府既想结束战争以抽身,又不愿背负“出卖乌克兰”的骂名。万斯指责乌方“忘恩负义”,实则是对乌拒绝配合美国战略节奏的不满。而泽连斯基的“粗鲁”,更像是对西方“施舍式援助”的本能反抗:当援助被附加“必须妥协”的条件,受援国的尊严自然成了筹码。 万斯称“六个月后翻篇”“关系改善”,更像是政治话术。所谓“重大进展”,不过是从公开对骂转为幕后博弈——特朗普提议与普京峰会又取消,暴露出美俄在“停火条件”上的根本分歧;乌方仍拒绝承认乌东现状,俄则坚持“非军事化”“去纳粹化”等核心诉求。所谓“调解”,实则是双方在战场上难分胜负后的疲惫拉锯。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万斯以“最著名”定义这场冲突,恰恰说明美乌同盟已从“价值观绑定”滑向“利益交易”。当援助不再是单向的“支持民主”,而是需要乌方配合美国的“和平政绩”,同盟的脆弱性便显露无遗。泽连斯基的“不配合”,万斯的“翻旧账”,本质都是这场战争中各方“既要又要”的焦虑投射。 和平从来不是靠争吵或表演达成的。万斯的“成名时刻”,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西方对乌政策的混乱——既想结束战争,又不愿为结束付出代价;既要求乌方妥协,又不肯给予足够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