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真搞笑!新加坡前总理:印度还很年轻,我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的。   新加

真搞笑!新加坡前总理:印度还很年轻,我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的。   新加坡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近期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直言印度的年轻人口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已步入老龄化,印度未来有望追上甚至超越中国.   这番话经印度媒体放大后,不少人跟着起哄,但细究起来,更像一场没落地的空想。   李显龙这话听着是给印度打气,实则藏着新加坡的小算盘。作为东盟里的小型开放经济体,新加坡一直怕区域内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原本他们寄望RCEP能形成中国、印度、澳新和东盟的平衡格局,可印度2019年临阵退出,直接打破了这个计划。   如今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占东盟总贸易的三成以上,新加坡自然着急,想借着吹捧印度的机会,劝它重新回到区域合作里来,充当制衡的棋子。   这种左右逢源的话术,延续了新加坡一贯的外交风格,可光靠嘴说,换不来印度的实力跃升。   印度的“年轻优势”,其实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表面看,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比中国小11岁,近6亿中青年劳动力看着很可观,但2025年10月的最新数据给这份乐观泼了冷水。   当月印度综合PMI降到五个月来的低点,就业增速更是跌到一年半最弱,企业因为现有产能够用,根本不愿招人。   更扎心的是,印度每四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没工作,即便9月份女性劳动参与率有所上升,也才刚到34.1%,一半的人口潜力直接被闲置。   这种“有人没活干”的困境,根源在人口质量的短板。印度还有近3亿文盲,占了全球文盲总数的三成多,15到24岁青年的识字率连八成不到,比中国差了一大截。   年轻人就算想找工作,没文化没技能,也只能盯着低端岗位。   更要命的是种姓制度的残余影响,低种姓青年就算有能力,也难在教育和就业上获得公平机会。   印度宪法里早就废除了种姓歧视,还搞了特留权制度,可几十年过去,特留权比例从17.5%涨到49.5%,歧视却没真正消失,反而成了政客拉选票的工具,这样的社会环境,怎么把年轻人口变成发展动力?   印度想靠服务业绕开制造业短板的路子,也走不通。   大家都知道印度软件业厉害,2025年IT行业招聘预计增长15%,可这个行业只吸纳了3%的劳动力,而且大多集中在高端领域,根本解决不了庞大的就业问题。   更关键的是,服务业离不开制造业支撑,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才14%,连中国的一半都不到。   2025年10月制造业PMI虽然涨到58.4,可新订单增速在放缓,投入成本还在涨,企业想扩大生产都难。   对比之下,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韧性,集成电路、船舶这些高端制造品的出口增速都很可观,全产业链的底子,才是经济稳增长的真正底气。   印度退出RCEP的代价,现在越来越明显。这个涵盖15个经济体的贸易框架生效后,区域内大部分货物贸易都在逐步免税,东盟国家的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   可印度偏偏要当“局外人”,2024年和东盟的贸易额刚过1060亿美元,还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私人投资大多只敢投在新加坡,根本没法深度融入区域供应链。   2025年《东南亚形势报告》显示,印度在东盟的影响力虽然从第八升到第六,但还是中游水平,只能算“潜在选项”,成不了“支柱伙伴”。   反观中国,光是2025年前九个月和东盟的贸易额就有7767.9亿美元,增速近9%,这种差距不是靠“年轻”就能追回来的。   再说中国的老龄化,也不是李显龙说的那样被动。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3亿,但应对措施早就落地。   到2024年底,全国建了四十多万个养老机构和设施,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六成,能帮不少家庭解决失能老人照料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把老龄化变成了新机会,银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养老服务、康养旅居这些新业态越来越火,还带动了几百万就业。   同时,劳动生产率一直在提升,高端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是传统产业的三倍,靠质量弥补数量,这才是应对老龄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友说得很实在,“年轻不是免死金牌,能把年轻人用起来才叫优势”。   印度有年轻人口,却没有匹配的教育、产业和制度环境,就像手里握着一堆原材料,却没有加工厂,根本变不成成品。   李显龙的话,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外交辞令,可现实不会因为几句好话就改变。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