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核心依靠的其实是一套叫“风险分析”的国际通行体系,这套体系在国内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等人推动。 背后的思路很清楚:先由专家去评估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再由政府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管理措施,同时和企业、公众保持沟通,它的意义在于,把监管从“出事了再处理”变成了“事前预防”。 这套体系之所以建立,与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关系密切,当年事件震惊全国,也让政府意识到,仅靠事后查处无法保护公众健康。 次年,《食品安全法》出台,把“风险评估”写进法律;201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专门负责执行和研究。 过去十年,中国没有再出现类似规模的食品安全风波,两会关于食品安全的提案数量也逐年下降。 这套体系的优势,还在于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举个例子,中国对大米的镉含量限值是每公斤0.2毫克,而日本是0.4毫克。 为什么更严格?因为中国人均大米消费量远高于日本,而且膳食里镉的来源更多。 再比如2017年,欧洲方面提出可能要降低味精的安全摄入量,这在国内引起了一些担忧,但中国并没有简单照搬,而是从头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实验,结果显示,只要按照正常饮食习惯食用味精,是完全安全的。 这种做法既科学,又有助于稳定公众情绪,不过,科学评估有时和政策执行之间会出现脱节,再生塑料(rPET)用于食品包装,就是一个明显例子。 评估中心早就通过研究证明,只要经过规范处理,rPET用于食品包装是安全的,但在政策上,中国仍未批准使用,但官方持保守态度,食品级rPET市场国内几乎空白,只能被进口原料占据。 政策滞后和信息不透明,让科学评估的结果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也限制了产业升级和环保发展,当然官方的做法肯定没问题,保守肯定比激进要好,官方就是为了大众的身体负责。 这其中的根本问题,是权威科学信息没有及时传递给公众,我们经常看到“草莓最毒”“西瓜打针”的谣言占据舆论,说明科普没有落到实处。 公众不理解“剂量决定毒性”的原理,自然会对食品添加剂产生恐慌,科学数据如果不能被清楚、透明地解释和发布,再好的研究也难以赢得信任。 解决办法也很明确:不能只靠单向的科普,而是要建立双向的信任,就拿rPET来说,既然有充分安全数据,就应该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净化工艺和监管标准。 这样不仅消除了疑虑,也能让产业获得发展机会,同时助力“双碳”目标,如今,中国食品安全的底气,不是承诺“零风险”,而是用科学把风险管控在合理范围内。 从再生塑料到预制菜争议,决策者都需要勇敢让成熟科学结论走出实验室,让科学、政策和公众信任形成合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信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保障食品安全就像打仗,首先要认清“主要敌人”——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