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没电梯,老人爬不动,政策却只发补贴 朱立伦没有谈论党内事务,转而推动好居学院项目,强调要让老年人住得放心,朱立伦没穿西装打领带,只穿了件T恤,自称是志愿者,朱立伦说修整房屋不是主要目的,关键在于帮助老人正常生活,不必每天担心摔倒、买菜或上厕所问题,这些话听起来很实际,但背后反映出一个更大的难题——台湾的高龄居住政策还没有跟上现实需求。 许多老年人住在老旧公寓里,楼梯很陡,没有电梯,厕所也没有安装扶手,这些老人不是不愿意搬家,而是租不到合适的房子,也买不起新住房,即使有些老人有足够积蓄,房东一听说年龄大,就直接拒绝出租,这种情况不是个别例子,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民代许宇甄提到过,政府只提供资金补贴,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这相当于把问题推给市场去解决,结果市场根本不顾及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和他们住的房子一起慢慢老化,最终陷入无人关注的困境。 桃园市的做法和其他地方不同,他们把社会住宅放在城市规划的中心位置,不是建好就结束,而是围绕社宅打造完整的生活圈,比如在附近设置诊所、超市和公园,让老年人走路就能满足日常需求,这种做法不是修修补补,而是重新规划城市,虽然这只是地方上的试点,但方向走对了,比起直接发放几千元补贴,让老人住的地方本身就安全方便更加重要。 朱立伦现在不再依靠国民党身份说话,转而用“银光好居联盟”主席的名义来推动这件事,这情况很有意思,说明政治人物不敢直接碰这个议题,怕惹上麻烦,真正需要改革制度的事情,都被推给民间组织去承担,结果像“银光联盟”这样的团体,反而成为政策缺口的填补者,政府不去做事,民间只好自己想办法,这种局面算不上是有效的治理。 日本和韩国早就开始做这些事情,日本的法律规定新建房屋必须安装无障碍设施,韩国的法律禁止房东因为租客年龄大就拒绝出租,台湾地区还在说要重视老年人,实际进度已经落后别人十年,台中和新北有些社区自己组织老人共居计划,让老人们住在一起互相照顾,这个想法听起来挺好,但没有法规支持,资金一断项目就停了,没有制度保障,再好的主意也维持不下去。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科技其实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比如安装一个感应器,老人摔倒后就能自动发出警报,使用远程医疗设备,老人就不用经常往医院跑,家里装上智能照明和语音控制开关,也能减少日常生活中的风险,但这些技术现在没有人推广,政府也没有把它们放进补贴清单里,一边说要打造安心的养老环境,一边又对现有的科技手段视而不见,这种做法确实让人感到奇怪,企业已经拿出解决方案,政府却迟迟没有行动,再好的工具也只能被白白浪费。 台湾面临的问题不是资金短缺,而是方向模糊,老年人生活不稳定并非因为老人懒惰,而是整个社会体系没有为老人考虑周全,政策总在表面调整,却回避根本改革,地方政府尝试创新方法,中央政府却没有积极响应,民间组织在压力下坚持行动,政府部门反而退缩回避,这种状况确实需要改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