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主题,关于“孩子懂得分享之前,要先忍受他们的自私”。作为父母、老师或者关心孩子成长的人,我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分享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技能,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段“忍受他们自私”的阶段。今天,我就用日常口语的方式,聊聊这个问题,帮你理解孩子成长的真实过程。 你知道吗?其实,孩子一出生,就像个“自我中心”的小王国。他们觉得世界就是我自己,吃的东西就是我的,玩具也是我的,没有人可以抢走。因为这是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他们的脑袋还不懂得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个阶段,孩子会表现得很强烈,比如把别人的玩具抢过来,甚至生气、不高兴,就是因为他们还没学会分享,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分享的价值。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我的朋友带来了新玩具,我特别喜欢,我伸手就要去拿,结果朋友生气了,说:“这是我的,你别抢!”那时候,我不理解,觉得很委屈,也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长大之后才懂,那时候我们都在一个成长的状态,孩子的“自私”其实是一种正常的阶段。 父母和老师在这个阶段做的事情特别重要。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抢玩具、叫嚣的时候,可能会很着急,甚至训斥他们:“你不能这样,要学会分享!”但其实,孩子还没真正理解到分享的含义,他们只是体验自己拥有的快乐,情绪还没有成熟。这个时候,硬要他们“分享”反而适得其反,容易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强迫,产生逆反心理。 其实,正确的方法是,慢慢引导,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比如说,可以用故事或者玩游戏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和别人分享会带来快乐,大家一起玩会更开心。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说:“你喜欢这个玩具,是不是很喜欢呢?可是,如果你愿意和朋友一起玩,他也会觉得很开心,你们可以一起玩得更久、更开心。”这样的引导,能让孩子慢慢体会到,共享带来的喜悦。 另外,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很关键。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自己是不是经常和配偶、朋友、甚至陌生人分享?如果父母善于分享,比如在超市给陌生人让座,或者跟邻居分享一块蛋糕,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分享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关心别人的表现。当孩子看到大人这样做,很自然的会模仿。 当然,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候,孩子还是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觉得自己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或者对别人的东西不感兴趣。这很正常,不必着急。你可以耐心地告诉他们:“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但它属于谁?朋友也想玩,你愿意让他玩一会儿吗?”逐渐,让他们明白,世界上会遇到比自己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朋友的需要、别人的感受。 其实,让孩子懂得分享之前,忍受他们的小自私,是一段必要的“成长阵痛”。就像锻炼肌肉一样,不经历一些“疼痛”或“抵抗”,他们不可能变得更强大、更有同理心。所以,作为父母或老师,要做的是陪伴、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或者责怪。 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都经历过“自私”的阶段,现在想想,是不是也很珍惜那段时光?正是那段“自私”的日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学会了分享,变得更加成熟和善良。 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先忍受他们的自私,并不是让我们放任不管,而是要理解和包容这一阶段。等他们慢慢成熟,理解了分享的美好,自私的行为会自然地减少,分享会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孩子学会分享之前,需要经历“自私”的成长阶段。作为父母、老师,最重要的是耐心引导,用榜样激励,用理解陪伴,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会分享,变得更善良、更有同理心。要记住,没有经历“自私”的成长,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分享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要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耐心的陪伴,孩子会逐渐学会分享,也会变成更完整的人。成长必懂的道理 孩子表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