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印度正式宣布了   10月29日,印度总统穆尔穆在哈里亚纳邦安巴拉空军基地乘坐“

印度正式宣布了   10月29日,印度总统穆尔穆在哈里亚纳邦安巴拉空军基地乘坐“阵风”战斗机进行了一次飞行体验。   从印度亚洲新闻国际通讯社发布的信息看,穆尔穆身着飞行服完成全程飞行,印度空军参谋长辛格在基地全程见证,这个10月29日发生的事件,藏着远比“总统站台”更复杂的算计。   穆尔穆这次飞行是印度总统第三次亲赴战机体验,前两次分别在1998年核试验后和2019年印巴空战次日,每一次都卡在军事威慑的关键节点。   对比邻国巴基斯坦,其总统从未用这种方式传递信号,更习惯以实弹演习等务实动作表态,两种风格的差异,恰好暴露了印度急于用“象征性动作”弥补实力焦虑的心态。   穆尔穆本人也并非首次接触主力战机,2023年4月她就曾乘坐苏-30MKI飞行,两次选择的都是印度空军的核心装备,这种连贯性绝非偶然。   选择安巴拉空军基地执行飞行,更是精心设计的结果。这座距离新德里不到200公里的基地,是印度“阵风”战机的核心部署点,36架战机中有24架驻扎于此,从这里起飞半小时内就能抵达克什米尔前线,14分钟可触及阿克赛钦地区。   今年5月的“辛杜尔行动”中,正是该基地的“阵风”完成了对巴控目标的打击,但外界不知道的是,巴基斯坦方面事后披露,所谓“雷达被干扰失效”其实是巴军主动关闭雷达的战术选择,并非战机被彻底压制。   值得玩味的是,印度空军宣称“阵风”精准命中目标,可同期有报道显示,此次行动中印度至少损失三架主力战机,包括崭新的“阵风”,这种信息差让总统的飞行体验多了层宣传包装的意味。   “阵风”能成为印度的“宣传主角”,确实有其技术亮点。这款法国制造的战机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跟踪40个目标,配合“流星”导弹可实现超视距打击,对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构成一定压力   。但光鲜背后是难以掩盖的体系短板,印度海军曾计划引进“阵风M”舰载机适配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却发现战机翼展超出航母升降机尺寸,就算想“斜着进”机库也无法实现,改装航母的难度更是大到不现实。   这种“空军能用、海军不用”的尴尬,让“阵风”的体系作战价值大打折扣,也暴露了印度“先建舰后选机”的决策混乱。   当前印度正推动114架“阵风”的本土化采购计划,预算高达两万亿卢比,宣称要实现60%零部件国产化。但懂点军事的都清楚,印度军工的“国产化”从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苏-30MKI项目搞了二十年,虽然号称国产化率超过60%,但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组装的战机还曾因质量问题频发事故。   更关键的是,法国达索公司始终拒绝提供“阵风”的核心源代码,这意味着印度根本无法自主添加国产组件,所谓的“本土化”不过是换个地方组装,技术主动权仍在别人手里   这批战机加上维护费用,未来二十年要花掉近500亿美元,对印度国防预算是不小的负担。   穆尔穆的飞行,还藏着大国博弈的暗流。当前印度正在招标114架新型战机,法国“阵风”升级版、美国F-15EX、俄罗斯苏-57E都在竞争。   穆尔穆选择乘坐“阵风”,明显是给法国加分,但飞行前三天印度防长又紧急会见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代表,商议F-15EX本土化生产,这种“两边示好”的操作看似精明,实则暗藏风险。   俄罗斯已经放出话,愿意提供苏-57E的全套技术甚至源代码,以此施压印度;美国则暗示,若印度偏向法国,可能影响双方在无人机领域的合作。   这种局面让印度陷入两难,毕竟2024年采购S-400时就曾因美国制裁威胁焦头烂额,如今更大规模的招标只会让矛盾更突出。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急于用“阵风”秀肌肉,恰好撞上巴基斯坦列装歼-10CE的节点。   歼-10CE的维护成本不到“阵风”的三分之一,搭载的导弹射程还更远,这种性价比优势让印度的“威慑”显得底气不足。   而印度心心念念的本土化,对比中国从组装歼-11A到自主研发歼-16、歼-35的历程,更能看出差距,关键不在于买多少装备,而在于是否有能承接技术的工业体系,这恰恰是印度最薄弱的环节。   穆尔穆的这次飞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印度国防的雄心与困境。   想靠总统站台提振士气,想靠高价采购弥补技术短板,想在大国间左右逢源,可体系的漏洞、工业的短板、博弈的风险,从来不是一次飞行就能掩盖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信息来源:印度总统乘坐“阵风”战斗机 光明网2025-10-29 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