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就说经济这块儿,国内市场的“压舱石”作用现在越来越明显。2024年咱们国家经济总量直接冲上130万亿元的新高度,5.0%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排得上号,这里面内需的贡献就占了69.7%,妥妥是增长的主力。 其实前三季度经济还有点往下走的压力,多亏了一波接一波的增量政策精准发力,到四季度增速就回升到5.4%了,这份抗劲背后,就是咱们把国内市场挖得更透了。 工业领域全年增加值涨了5.7%,贡献比之前多了12.7个百分点,服务业也凭着56.2%的贡献率稳住了基本盘,不管是老产业升级,还是新业态冒头,都在慢慢搭起不怎么依赖外国需求的内循环。 咱们不光把国内市场稳住了,还主动去挖美国以外的新市场——这从贸易数据里一眼就能看出来。 东盟这些年一直是咱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咱们跟东盟的贸易总额飙到了6.99万亿元,比去年多了9.0%,尤其是对东盟出口,增速直接冲到13.4%。 更值得说的是,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占比,2024年第一次超过了50%,达到50.3%,这数儿意味着在全球贸易里,咱们已经攒起了更庞大的“朋友圈”。 中欧班列的运营情况更直观,西安枢纽2024年开行了近5000列,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累计下来都突破2.5万列了,满车的汽车配件、化妆品往欧亚跑,这种陆路贸易的爆发式增长,其实就是给海上通道的不确定性上了个保险。 就连农产品贸易都有新动向,东盟连续8年是咱们农产品最大的贸易伙伴,前8个月进出口增速快到10%,两边互补的优势正越用越顺。 技术上要自己说了算,从来不是只盯着某一个点使劲,而是整个产业链一起往前冲,这才是科技自主的核心门道。 美国从2020年就开始卡咱们半导体的脖子,制裁清单越列越长,可偏偏没拦住中国芯片出口冲万亿——2024年前10个月出口额就到了9311.7亿元,涨了21.4%,到年底突破万亿基本稳了。 这背后其实是咱们抓准了市场需求:现在全球半导体增长主要靠汽车、工业领域,而这些领域80%的需求都集中在成熟制程上,正好绕开了前沿技术的封锁。 中芯国际的14nm制程已经能稳定量产,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也实现了国产替代,东风汽车还推着高端MCU芯片完成了二次流片,现在工业领域里国产芯片的替代率已经突破40%了。 更有突破的是咱们还开辟了新赛道,北大团队研发的模拟计算芯片,算力比英伟达的GPU还强百倍,能耗却只有人家的百分之一,直接绕开了EUV光刻机这个难题,这种“换条道超车”的操作,连美西方的媒体都惊呼,这是把规则改了。 企业层面的投入也不含糊,华为2024年研发费用花了1797亿元,近十年加起来超过1.2万亿元,这种“集中力气办大事”的创新劲儿,就是咱们能自主可控的底气。 连美国自己的企业都扛不住了:英伟达明说不能丢了中国市场,英特尔就算亏了56年来最惨的一个季度,也还想着跟咱们做买卖,苹果CEO更是高调说跟中国的关系只会更好。 这些表态背后,一方面是中国市场实在没法替代,另一方面也是咱们在成熟制程、新赛道技术上的突破,让美国的制裁越来越没效果。 从把内需夯实,到开拓新市场,再到技术上突围,这套组合拳的逻辑很清楚:既然外部压力会长期存在,那不如把发展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毕竟130万亿经济体量的抗劲、近7万亿的东盟贸易圈、万亿级的芯片出口规模,这些实打实的东西,早就成了咱们抵御外部波动的硬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