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被俘团长,药品换命,黄埔情谊暗流涌动 一九三一年九月,江西兴国方石岭那场仗打得

被俘团长,药品换命,黄埔情谊暗流涌动 一九三一年九月,江西兴国方石岭那场仗打得很快,红军从山口冲下来的时候,国民党部队还挤在狭窄的山道里,根本来不及撤退,不过半天时间,五千多人全被俘虏,缴获的枪炮弹药堆得像山一样高,这场战斗是第三次反“围剿”的最后一战,红军打赢了,可是很少有人在意那些被俘的士兵当时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有没有机会喘一口气。 刘嘉树是被俘的一个团长,他不是普通士兵,毕业于黄埔一期,北伐时期就打过仗,1930年当上了52师311团团长,像他这样级别的人通常会被送进战俘营,但红军没有这样做,他被单独安置,待遇也和别人不一样,这说明红军知道刘嘉树的身份,也认为他有相当的分量。 他老婆找人托关系联系上李默庵,这位也是黄埔校友,当时在国民党军队当师长,李默庵既不敢强硬打这一仗,又不能放手不管,最后想出个办法,用药品来交换人员,这些不是普通药材,是红军根据地最急需的物资,那时候红军医院连消毒都得用盐水,做手术的刀子是用竹片削出来的,这批药能救回很多人的命。 李默庵这样做确实冒着不小的风险,但最终没有被追究责任,这里面可能有好几个原因,国民党内部对于继续攻打红军这件事开始有了不同意见,觉得消耗太大承受不了,地方派系和中央之间也并不是一条心,而红军虽然立场对立,可纪律严格、组织有力,让一些国民党军官心里产生了动摇,所以李默庵这个举动,究竟是出于个人良知,还是在试探风向,也就变得难以说清了。 红军方面也派出人员去劝说刘嘉树,左权和刘畴西都来自黄埔一期,与刘嘉树是同窗,他们没有讲太多大道理,只是提起过去在广州一起读书的日子,还谈到如今农村的状况,说红军推行土地改革后,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刘嘉树听完这些话,没有表态,也没有选择投降,他决定返回,这不是因为信仰问题,而是因为刘嘉树的身份、工作和人际关系都在国民党那边,无法割舍。 那时候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有人去了红军那边,有人留在国军这边,朱云卿、王尔琢、左权、陈赓加入了红军,李默庵、杜聿明、黄维则属于国军,三年之后,陈赓被敌人抓住但坚决不投降,左权在战斗中牺牲,刘嘉树后来仍然待在国军里面,但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他这一生就像被时代推着走的人,不算坏人,也不是叛徒,只是被体制困住了。 这场交易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红军没有依靠情报手段,也没有动用武力,红军想要的是药品,李默庵想留的是人情,药品属于硬通货,同学之间的情谊成了软密码,在当年意识形态对立特别严峻的时期,私人感情反而变成唯一能走得通的路,这比任何宣传都来得真实,也说明再大的阵营之间,底下终究还是有人情的温度在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