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

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 这事儿得从两国做事的逻辑说起,布林肯心里门儿清,美国的经济命脉攥在私企手里,老板们盯着季度财报过日子,别说十年八年的长线投入,哪怕三年不盈利,董事会早把项目砍了。 但中国不一样,政府手里的 “钱袋子” 能瞄准未来,哪怕短期看不到回头钱,该砸的钱一分不少。最典型的就是芯片领域,这玩意儿被美国卡了这么多年,中国愣是咬牙扛过来了。 就在前不久,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刚拿到监管批复,六大行一口气砸了 1140 亿,加上国开行的 360 亿,总注册资本直奔 3440 亿。要知道这已经是第三轮了,从 2014 年第一次布局开始,前两期基金撬动了上万亿社会资金,硬是把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这些 “卡脖子” 的环节一点点补起来。 有行业内的人说,早期投进去的钱连水花响都听不见,不少企业连续五年亏损,但就是靠着这笔钱撑到了技术突破。换成美国私企试试?当年英特尔放弃内存业务,就是因为算不过账来,觉得短期赚不到钱,如今眼睁睁看着中国企业占了全球市场份额。 基建领域的差距更扎眼,17 年前中美几乎同时启动高铁项目,现在中国京沪高铁早成了 “赚钱机器”,累计运送 15 亿人,盈利超千亿,而美国加州高铁成了笑话。 预算从 330 亿飙到 1280 亿美元,17 年过去连条完整铁轨都没铺成,联邦政府气得砍了 40 亿拨款,项目直接卡壳。为啥?美国修条路要过三级审批,环评能拖五年,地主索赔、环保起诉轮番来,律师费就烧了 20 亿,私企一看这回本周期,谁愿意往里跳? 可中国修高铁,发改委拍板、国铁施工、地方拆改,从立项到通车一气呵成,省掉九成扯皮成本,哪怕早期不赚钱,先把路铺起来再说,这格局美国学不来。 连美国最拿得出手的航天领域,现在也透着一股 “短视病”。NASA 去年刚宣布取消新一代月球车项目,这台车都组装好了,就因为成本从预算涨到 6.1 亿,已经投进去的 4.5 亿直接打水漂。要知道这项目是为 “阿尔忒弥斯” 登月计划打基础的,长远来看关乎太空话语权,可就因为短期超支说砍就砍。 反观中国,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五号,前前后后砸了十几年钱,早期连月球土壤都带不回来,谁也说不准啥时候能盈利,但现在不仅能采回月壤搞科研,还能带动航天器制造、遥感技术一堆产业发展,这就是 “不计一时之利” 的底气。 美国不是没意识到问题,拜登政府搞《芯片与科学法案》,想砸钱扶持本土产业,可钱拨下去就变了味。私企拿着补贴先给股东分红,真正投到研发的没多少。 毕竟对美国企业来说,政府补贴是 “意外之财”,不是 “长远本钱”,哪比得上中国 “大基金” 这种盯着产业短板持续输血的模式?布林肯私下吐槽的 “美国赢不了”,本质上是赢不了这种 “功成不必在我” 的发展逻辑。 更有意思的是新能源领域,中国早期搞光伏产业时,国际市场全被欧美垄断,国内企业靠政府补贴活着,一年亏几十亿也没人慌。等到技术成熟了,中国光伏组件占了全球 80% 的市场份额,美国再想追,连生产线都建不起来。私企嫌建厂周期长,政府又调不动资源,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领跑。 说到底,布林肯的话戳破了美国的制度短板:当所有决策都围着 “赚钱” 转,就没人愿意做铺垫未来的 “苦差事”。中国能砸钱建高铁、攻芯片、探太空,不是不在乎钱,而是明白这些事今天不做,明天就要被人卡脖子。现在美国终于反应过来,可私企的算盘珠拨不动,政府的手又伸不长,只能看着中国在长远赛道上越跑越远。 以前美国总喊 “市场万能”,现在才发现,大国博弈里有的事压根等不起 “赚钱周期”。布林肯承认 “不是对手”,与其说是认怂,不如说是终于看清了:在 “十年磨一剑” 的耐心面前,“急着赚快钱” 的逻辑,从一开始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