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0月29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列茨基说了,今年秋冬想

10月29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列茨基说了,今年秋冬想安稳过冬,得额外进口40亿立方米天然气,还得融资19亿美元才行。这事儿听着简单,实则满是心酸,毕竟当天俄军刚发动10月第七次空袭,炸坏了波尔塔瓦州的气设施,本土产气量压根跟不上,就算之前储备了132亿立方米,也架不住这么折腾。 40 亿立方米天然气,19 亿美元融资,这两个数字在旁人听来或许只是业务指标,在乌克兰却是寒冬里的 “救命钱”。谁都清楚,那些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产气能力,随时会再遭重创。 波尔塔瓦州的气田曾是乌克兰的 “产气大户”,战前每天能稳定输出 2000 万立方米天然气,足够基辅市三天的民生用量。 如今这片区域的 12 个采气井,有 8 个在空袭中彻底报废,剩下的 4 个也只能维持最低负荷运转,生怕成为下一个目标。维修队白天不敢动工,只能趁着夜色抢修,可刚接好的管道接口,说不定第二天就被巡航导弹炸得粉碎。 而且他们的本土产气量早就跟不上需求了,战前乌克兰每年能产 200 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自给自足还能少量出口。现在呢?东部顿巴斯的主力气田被战火笼罩,西部的输气管道网络处处是补丁,全乌日产气量跌回了战前的三成不到。 132 亿立方米的储备看着不少,细算下来其实根本撑不住整个冬天。乌克兰冬季月均天然气消耗量能达到 35 亿立方米,从 11 月到次年 3 月五个月算下来,光民生和基础工业就得 175 亿立方米。这还没算上管道泄漏的损耗,连续两年的空袭让输气管道的泄漏率从战前的 2% 飙升到了 8%,每输送 100 立方米就有 8 立方米白白漏掉。 进口成了唯一的指望,可这条路布满荆棘,以前乌克兰的天然气大多从俄罗斯进口,现在只能转向欧洲,依赖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跨境管道。但欧洲自身也有顾虑,2025 年欧盟的天然气储备率虽达 92%,却要优先保障本土居民取暖,给乌克兰的配额卡得很死。 更头疼的是价格波动,今年欧洲天然气现货价比去年涨了 15%,40 亿立方米进口量算下来,光采购成本就接近 17 亿美元,再加上运输和保险费用,19 亿美元的融资需求一点没掺水分。 乌克兰财政部的账本早就捉襟见肘,全年 GDP 因战争下滑了 40%,财政收入大半靠欧盟援助,这笔钱得靠政府出面担保,向国际金融机构反复协商才募集到大部分。 有基辅的居民在社交平台晒出家里的温度计,10 月底的晚上已经降到了 12 摄氏度,却不敢提前开暖气。去年冬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不少小区连续两周断气,老人只能裹着厚棉袄在室内待着,超市里的电暖气被抢空,二手市场上的柴火价格翻了三倍。 今年大家更焦虑,听说不少人已经开始在阳台囤积木柴,甚至有人把废弃的油桶改成了简易取暖炉。 西部城市利沃夫的储气库曾是乌克兰最大的能源储备中心,2023 年的空袭让这里的 3 号储气罐坍塌,现在只能靠剩下的两个罐勉强存气。负责看守储气库的工程师说,他们每天都要检查三次压力仪表,生怕管道再出问题,“要是这里也被炸了,整个西部都得挨冻”。 欧盟的援助承诺也没那么及时,10 月初欧盟就说要给乌克兰 12 亿欧元的能源援助,可到 29 号科列茨基发言时,到账的还不到 4 亿欧元。有官员私下透露,部分成员国担心援助资金被挪用,要求乌克兰提供每一笔开支的详细清单,层层审批拖慢了进度。 俄军的空袭专挑能源设施下手,10 月份的七次空袭里,除了波尔塔瓦州,哈尔科夫的输气站、敖德萨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都遭了殃。乌克兰能源部的报告显示,全国已有 40% 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受损,修复至少需要 120 亿美元,而且得等战火平息才能大规模施工。眼下的临时修补,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 有波兰能源专家分析,就算乌克兰凑齐了钱和天然气,输送过程还是个大问题。连接乌波两国的亚沃罗夫输气管道,沿途经过三个冲突风险区,去年就被无人机袭击过两次。一旦这条 “生命线” 被切断,就算欧洲有气也送不进来,乌克兰只能眼睁睁看着储备耗尽。 基辅街头的报刊亭里,《基辅邮报》的头版印着科列茨基的照片,旁边配着民众排队买取暖设备的图片。67 岁的退休教师瓦莲京娜拿着报纸叹气,她说去年冬天靠邻居接济的柴火熬过了最冷的 1 月,今年不知道还能不能有这样的运气。 科列茨基在后续的采访里提到,已和斯洛伐克的能源公司签订了 15 亿立方米的供气合同,剩下的 25 亿还在和匈牙利协商。19 亿美元的融资也靠着政府担保,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拿到了 12 亿,剩下的 7 亿得靠民间债券募集。 可这些进展,都赶不上空袭的频率,说不定今天签好的供气合同,明天就因为管道被炸而无法履行。 远处的天空偶尔闪过红光,那是防空导弹拦截敌机的信号,也提醒着每一个乌克兰人,这个冬天的温暖,来得比任何时候都要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