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德国核电落幕!成首个放弃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电价狂飙工业出逃】2025年10月

【德国核电落幕!成首个放弃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电价狂飙工业出逃】

2025年10月25日,德国巴伐利亚贡德雷明根核电站两座高达160米、重达5.6万吨的冷却塔轰然倒下,烟尘弥漫中,一段核能历史彻底画上句号。德国,这个欧洲工业巨人,成为第一个放弃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曾经依靠核电稳定供电60年的时代,在爆破声中宣告终结。然而,当冷却塔轰然倒下的瞬间,德国民众的担忧却远未消散——高昂的电费账单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每一个家庭与工厂之间。

德国为何放弃核电?答案既有历史阴影,也有政治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核废料处理难题让核电开始招致抗议;2000年,德国政府就计划逐步淘汰核能。福岛核灾难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默克尔政府决定彻底告别核电。2023年4月,德国最后3座核电站关闭,这意味着原本低碳、稳定的核能供应被彻底切断。为了填补空缺,德国不得不依赖煤炭发电和进口电力,而这正与其减少碳排放的环保目标形成尖锐冲突。核电被弃,碳排放飙升,能源安全受威胁,德国的“绿色转型”显得讽刺而沉重。

民众付出的代价不小。托马斯一家在汉堡的别墅,每年5000千瓦时的用电量,现在需支付约2000欧元电费,十年前却不到一半。德国电力进口也因此大幅增加,2023年二季度进口量创下1991年以来新高。高昂电价与不稳定供电正在侵蚀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能源密集型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将生产线转移至东欧甚至亚洲,“德国制造”的光环正在退色。

德国政府力图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来弥补核电缺口,风能和太阳能已经占到57%,煤炭20%,燃气16%。看似环保路线明确,但现实中风能和太阳能受天气限制,供应波动频繁,需要依赖进口电力和高成本燃气发电厂来维持稳定。新建燃气发电厂计划装机20吉瓦,而欧盟只批准12.5吉瓦,这意味着德国消费者每年将额外支付高达1200欧元的电费。燃气成本高昂,二氧化碳排放仍需计入,电价难以降低,工业竞争力持续下滑。斯特尔特、彼得斯等经济与能源专家呼吁重启核电,认为核能不仅低碳、稳定,而且经济合理,能有效替代高成本煤炭与燃气发电。

德国模式的失败,也让国际社会侧目。法国依靠核电保持低碳高效,欧洲其他国家如波兰、斯洛伐克则大规模建设核电站,欧盟更将核能列入绿色能源项目,目标是到2050年装机容量从98吉瓦扩至109吉瓦。投资资金超过2050亿欧元,新建与延寿项目合计360亿欧元,显示出核电在能源安全、经济竞争力和低碳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的选择,却让欧盟内部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行动派,一边是自我束缚。

能源安全问题不仅关乎经济,更关乎国家战略自主。德国依赖进口电力的现实,提醒世人,任何缺乏自主、依赖外部的能源战略,都可能将国家经济与民生绑在别人手上。与中国相比,德国模式的风险尤其明显。中国在核电发展、能源多元化与可再生能源结合上步伐稳健,既保留核能供应,又大力发展风光新能源,同时保障电网稳定和工业供电。德国的选择,为世界提供了一份“警示教材”:在脱碳与能源安全之间,没有简单的二选一,放弃核电的代价可能高于预期。

民众、企业、政策制定者的困境交织成一个恶性循环:高电价逼企业外迁,工业空心化进一步抬高社会成本,能源转型投入庞大且见效慢,而政治承诺仍以环保优先为旗帜,民众支付的,是电费账单与未来产业能力的削弱。德国核电落幕的背后,是一段工业强国自我限制的历史,也是能源政策与社会现实脱节的警示。

当冷却塔的废墟逐渐平息,德国的电网却仍在风光与燃气之间摇摆,电费账单不断刷新,工业企业踟蹰出逃。德国“去核化”试验,既是社会选择的结果,也是政策教训的明证。对中国而言,这既是反面教材,也是启发: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必须兼顾,科学规划、稳定供应和多元化能源体系,才是保障民生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德国核电的落幕,告诉世界一个现实:能源选择从来不是单纯的环保问题,而是关乎国家竞争力与社会秩序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