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世界500强排队参加进博会,孙玉良:离开中国市场等于离开未来】在上海,十一月的

【世界500强排队参加进博会,孙玉良:离开中国市场等于离开未来】

在上海,十一月的空气里有股熟悉的味道——不只是咖啡和梧桐的清香,还有全球资本的气息。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在即,290家世界500强、600家新增企业、展览面积再创新高。数字冰冷,但现场热烈。那些一年比一年多的签约仪式、闪光灯和翻译耳机,正说明一个事实: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最热的那块土地。

从2018年首届进博会到今天,这个原本被质疑为“形式主义”的展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寒潮里的一团火。那些曾在地缘政治阴云下摇摆的跨国巨头,如今又排着队回到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因为他们终于明白,谁离开中国市场,谁就离开未来。

今年的阵容格外亮眼。老朋友们卷土重来,新面孔们蜂拥而至。世界500强里熟悉的标识几乎都在:从西门子到GE,从雀巢到巴斯夫,从特斯拉到宝马,他们带着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前来“朝圣”。展馆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秘密武器——有智能医疗机器人,有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有全球首发的芯片设备。每一次推介都在提醒世界:中国不是市场的尾声,而是技术的前沿。

而对中国来说,进博会不是展示的舞台,而是开放的宣言。一个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市场,正向世界张开怀抱。别人筑墙,中国搭台。别人关门,中国开窗。当一些国家高喊“去风险化”,中国用行动告诉他们,最大的风险是脱离中国。

世界500强当然不是慈善家,他们用脚投票。就在欧美政客忙着吵关税、立法、脱钩时,企业家们早已订好了飞往上海的机票。因为他们知道,利润不讲意识形态。无论是芯片巨头,还是化工企业,都在中国找到了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感。从深圳到苏州,从宁波到重庆,中国的产业链正在以惊人的韧性和效率吸纳全球资源。这是资本最熟悉的语言,也是政治最不愿承认的现实。

许多老朋友带着“秘密展品”而来——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测试市场。某欧洲医疗设备商将首次展示他们的新一代AI手术机器人;一家美国能源企业计划展示新能源储能系统;日本厂商甚至把氢燃料电池汽车搬到了展台中央。这些展品的背后,是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判断:这里的消费升级、技术进步、政策支持,意味着巨大的需求与机会。

中国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开放”和“确定”。即便外部环境风云诡谲,中国依然在推进自贸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外资准入。那些口口声声要“脱钩”的国家,面对这样的确定性,只能暗暗羡慕。进博会就像一个窗口,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不在争吵,不在对抗,而是在建设。

西方媒体常常说,中国的增长故事已到尽头。然而,他们没看见的是,那些来自五大洲的企业却在用行动打脸这种悲观论调。巴斯夫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投资目的地,宝马扩大在沈阳的新能源生产线,特斯拉在上海加码储能工厂。连美国农业巨头嘉吉、ADM都继续增加在华投入。谁在唱衰中国,谁就在错过下一轮增长。

而最微妙的变化,是态度的转变。过去,跨国公司来中国,是来“卖货”的;现在,他们来中国,是来“共建”的。很多企业不再满足于当供应商,而是把研发中心设在这里,把生产链融进这里。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市场不只是买方,更是创新的土壤。

从华为的芯片突破到比亚迪的新能源革命,从宁德时代的储能技术到小鹏的智能驾驶,中国的产业生态在不断逼近“无短板”状态。那些原本被视为“低端制造”的中国企业,如今已经在技术和效率上超越老牌对手。这让全球产业格局重新洗牌,而进博会正是这一变化的缩影。

对外国企业来说,中国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这里的变化太快。但正因为如此,它又是“最大的确定性”——因为这个速度从未停下。美国的通胀、欧洲的衰退、日本的老龄化,都让世界感到前路迷茫,而中国仍在修高铁、建工厂、搞研发。面对这样的现实,任何企业都会做出理性选择。

今年的进博会,不只是展览,更是一场关于信心的投票。谁在现场,谁就在未来。谁远离中国,谁就被边缘化。

在上海的夜色里,会展中心灯火通明,那是世界的缩影。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用不同的语言谈合作、签合同、喝咖啡。他们不关心谁在政治上说了什么,而关心谁能给世界带来增长。

中国不靠说服别人相信,而靠行动让别人回头。八年八届,进博会从一个展览变成了全球经济的晴雨表。从贸易舞台到信心象征,它向世界传递着同一个信号:无论风浪多大,中国的大门始终开着。

而那些被未来吸引而来的人,正在发现一个简单的事实——世界的中心,正在东方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