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工厂无法取代富士康?其实说白了,如果按照富士康的管理模式走,那绝

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工厂无法取代富士康?其实说白了,如果按照富士康的管理模式走,那绝大多数的民企都得玩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看到富士康出问题就想,为什么国内那么多工厂不能顶上去?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不是大陆工厂做不了代工,而是富士康那套玩法,普通民企根本玩不起。   就拿招人这事来说,郑州富士康旺季能招35万人,淡季直接砍到15万,这不是简单的裁员招工,人家跟全国200多家劳务公司签了协议,需要人的时候按小时给钱,不需要了直接清退,连赔偿都省了。   去年iPhone16备货那阵,一周就招了10万人进厂,光劳务公司从中间抽成就赚了2000万,你让一个普通民企试试?别说找不齐200家靠谱的劳务公司,就算真招来这么多人,到了淡季没订单怎么办?   这些人总不能白养着,闹起来分分钟让你血本无归,东莞有家做耳机的老板就吃过这亏,学着富士康招了5000个小时工,结果淡季一来没活干,工人直接把生产线给砸了,最后赔了800万还把客户弄丢了。   更狠的是富士康那套监控系统,每个工位都装着计时器,拧个螺丝必须3秒,贴屏幕不能超过5秒,误差半秒就扣钱,车间里8000多个摄像头盯着,你抬手擦个汗都算无效动作。   靠这套系统,郑州厂区的良品率能稳定在99.5%,1000块主板坏5块都能追查到是哪个工位哪个工人的问题。   苏州有家民企眼红这效率,花了300万买了同款系统,结果呢?工人受不了这种高压监控,一个月就跑了40%,剩下的人故意磨洋工,良品率从95%直接掉到70%。   这300万就这么打了水漂,因为老板忘了一件事,富士康工人愿意忍,是因为靠加班能拿到6000块,民企基本工资才3000,凭什么让人受这个罪?   供应链这块更是天堑,富士康在郑州厂区方圆1小时车程内塞了2000多家配套厂,从螺丝到屏幕,当天要货当天送到,甚至做到零件不落地。   早上零件刚从配套厂拉来,中午就组装成主板,晚上整机就出来了,这种效率是用几十年时间和几十亿资金砸出来的。   之前有个民企想抢小米的订单,学富士康搞零库存,结果配套厂离得远,零件晚到一天,生产线停工24小时,小米直接把订单转给了富士康,民企赔了500万违约金还丢了客户。   最夸张的是富士康那种应急能力,2022年苹果临时追加100万部iPhone订单,要求4周内交货,富士康当天就从烟台调了5000人去郑州,吃住培训上岗全在3天内搞定。   这背后得有多少提前准备?备用产线、熟练工储备、跟周边酒店签好的应急协议,哪一样不是拿钱和时间堆出来的?去年有家代工厂接了个紧急订单,光招临时工就花了10天,最后还是没赶上交货期。   说到底,富士康能这么玩,是因为有苹果的订单托底,有地方政府给的土地和政策,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供应链资源。   郑州厂区光宿舍就建了120栋,还自己搞了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2023年光宿舍维护费就花了1.2亿。   这种投入规模,哪个民企扛得住?深圳有家做充电器的厂咬牙建了2栋宿舍,结果旺季招不满人,空了一半,每月物业费就得5万,最后只能低价租出去。   真正能跟富士康掰手腕的企业,都没学它那套,立讯精密去印度只接基础订单,高端机型还放国内,顺便拓展新能源赛道。   比亚迪干脆深耕国内市场,跟华为绑定做汽车零部件,去年光华为的订单就拿了45亿,这说明什么?民企有自己的活法,没必要硬套富士康的模式。   富士康就像制造业里的重型航母,能扛大风大浪但掉头慢,维护成本高得吓人,民企更像灵活的快艇,能快速抢占新赛道,硬要让快艇学航母装重甲,那不叫升级叫自杀。   中国制造真正厉害的地方,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航母护航、快艇冲锋,各有各的活法,这种多元生态,才是最没法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