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1月3日,美国CBS的60 minutes(60分钟)节目播放了对于美国总统特

11月3日,美国CBS的60 minutes(60分钟)节目播放了对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专访,这也是特朗普亚洲行之后接受的第1个访问。其中最广受关注的是,特朗普表示“台湾政策将是他的秘密”。 台海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地区议题,而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红线。此次专访中,主持人之所以紧追不舍抛出“台海战事发生,美国会怎么做”的尖锐提问,核心原因在于此前的中美会晤中,台湾议题竟未被纳入讨论。 这一反常现象超出外界预期,也让国际社会纷纷猜测中美在台海问题上的博弈出现新变化。面对追问,特朗普的回应颇具戏剧性,直言“不会因提问就泄露秘密,对方或许心知肚明,但我绝不说出口”。 这般说辞看似占据主动,实则暴露了其政策的摇摆与投机——既不想明确承诺引发与中方的直接冲突,又不愿放弃这张可以随时利用的筹码,只能用“秘密”二字模糊过关。 所谓“台湾政策是秘密”,本质上是美国延续数十年的“战略模糊”政策的翻版。这一政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核心逻辑是不明确表态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冲突,通过模糊性形成“双重威慑”:既试图让大陆不敢轻易采取统一行动,又约束台湾当局不敢贸然推动“台独”引发战争。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虽承认一中政策,却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留下操作空间,既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又不明确承诺“协防”义务,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成为其干预台海事务的“万能钥匙”。特朗普的表态看似新鲜,实则换汤不换药,不过是用更直白的话术包装了这一老旧策略。 但时移世易,如今的“战略模糊”早已不复当年之效,甚至在美国内部引发激烈争议。不少美国学者直言,所谓“战略模糊”本质上是“无战略”的遮羞布,是缺乏应对台海局势准备的表现。 然而,特朗普显然无意放弃“战略模糊”的灵活性,这与其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理念密切相关。台湾安全部门早有评估,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带有强烈的孤立主义色彩,对于介入国际冲突向来持消极态度,更倾向于让盟友承担更多安全成本。 从其过往对其他地区战争的态度来看,让美国为台湾“不惜一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在他眼中,任何对外行动都必须符合美国的实际利益,派兵援台不仅要付出巨大的军事与经济代价,还可能引发与中国的全面对抗,这显然与其政策逻辑相悖。 特朗普的算计十分明确,“秘密”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一方面,通过维持政策的模糊性,持续向台湾当局施压,逼迫其增加防务预算、购买更多美国武器,甚至要求台湾将防务预算占GDP比重提升至3%,不断压榨台湾的经济与战略价值。 民进党当局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即便明知美国只是将其当作棋子,仍心甘情愿充当“提款机”,靠着对美国的幻想维系虚假的“安全感”。另一方面,特朗普将台湾问题作为与中方谈判的重要筹码,在贸易、科技等议题上试图以此换取更多利益,这种将中国内政当作博弈工具的做法,尽显霸权逻辑与投机心态。 但现实已经给出明确答案:这张“台湾牌”对大陆的边际效益正在加速递减。此次中美会晤未将台湾议题纳入讨论,便是最鲜明的信号——中方早已看清美国的操弄伎俩,不再被其“战略模糊”牵着鼻子走,而是决心按照自己的节奏与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大陆始终坚持底线思维,针对“T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干涉势力的反制措施不断升级,从军事演训到经济制裁,从外交孤立到法理反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任何企图分裂自己国家的行径,任何试图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都将遭到坚决反制,这一点早已明确无疑,绝非美国的“秘密”所能撼动。 对于台湾而言,将希望寄托在特朗普的“秘密政策”上,无异于与虎谋皮。美国的“战略模糊”从来不是为了台湾的“安全”,而是为了维护自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当美国的利益与台湾的诉求发生冲突时,被牺牲的永远是台湾。 台海局势的走向,从来不是由美国的政策模糊与否决定,而是取决于两岸的实力对比与民族意志。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是历史与法理的定论,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改变。 特朗普的“秘密”戏码,不过是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最后挣扎,既改变不了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也阻挡不了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坚定步伐。所谓“秘密”终究只是自欺欺人的话术,两岸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分裂图谋与外部干涉,都将在历史洪流中被彻底粉碎。 美国的“战略模糊”也好,“战略清晰”也罢,都无法撼动中国的核心利益。唯有认清现实,放弃“台独”幻想,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维护台海的和平稳定,这才是台湾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