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米尔斯海默接受《南华早报》的采访时称:美国大量下层阶级甚至中产阶级民众对执政精英

米尔斯海默接受《南华早报》的采访时称:美国大量下层阶级甚至中产阶级民众对执政精英尤其是自由派知识分子极为不满。   普通美国人很难支付住房成本和食品成本,更广泛地说,是日常生活成本。而这,都是因为统治精英即管理政府的人利用制度牺牲普通人的利益,中饱私囊。   精英阶级背叛了国家,背叛了人民。他说,美国的政治极化,不是因为民主党和共和党,而是因为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战争已经打响。   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这些城市的中产阶层正在消失。他们不是失业,而是被制度慢慢榨干。   房价上涨,物价飙升,医疗费用高得像天价罚单。米尔斯海默说得直白,这一切都是统治阶层设计的结果,是制度性剥削的产物。   自由派知识分子,这个过去代表正义与进步的群体,如今成了众矢之的。他们住在高档社区,谈论气候变化、社会公正,却从不真正理解底层人的生活。   他们说“多样性是力量”,但却让普通人付出了代价。移民政策、教育政策、税收政策,看似进步,实则偏向上层。   米尔斯海默没有用愤怒的语气,但话语背后是冷漠的现实:美国多数人的生活,早已被这群人拿去交换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024年,美国GDP增长2.3%,这是官方数据。但看看现实吧,有人买下整条街的房产,有人连一张信用卡账单都还不起。   最富有的0.1%家庭控制全国13.8%的财富,而底层50%的家庭,只握有2.5%。这不是贫富差距,这是一个国家的割裂。   过去美国是“纺锤型”社会,大量中产撑起国家,如今却成了“金字塔型”,塔尖人越活越滋润,塔底人就只能越来越沉重。   米尔斯海默没有使用左翼的语言,也没有用右翼的语调,他只是用现实主义者的冷眼看待这一切。   他说,美国仍然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中。精英之间没有共识,制度没有底线,国家没有方向。   他强调,国家本应是保护人民的工具,而现在,它成了服务少数人的工具。问题不是谁当总统,而是这个国家的制度已经腐烂。   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很多人曾对他寄予希望,认为他能让铁锈地带重新运转。但半年过去,现实再次让人失望。   7月的民调显示,仅有25%的美国成年人认为他的政策对自己有益。   他加征关税,说是保护美国工人,可最后物价飙升,买单的是超市里的每一个顾客。   他的移民政策激进,被批“种族歧视”;他的“大而美”法案削减医疗补贴,直接扼杀了底层最后的保障。   他曾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普通人更难活。他不是反精英,而是披着民粹外衣的资本家。   他炒股、发币、操纵信息差,就像华尔街的那些人一样。他是精英,只是不属于那群自由派而已。   米尔斯海默看得很清楚:特朗普不是解药,他只是另一个毒药。   可问题不仅仅是特朗普,无论谁当选,美国的问题都不会消失。因为问题的根源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制度的结构性残缺。   米尔斯海默在史汀生中心的播客中指出,美国的对外干涉、工业空心化、中东的战略消耗,都是精英为了掩盖国内失败而制造的外部敌人。   可敌人再多,无法掩盖国内的崩塌。   2025年6月,一篇写于1944年的文章突然在美国社媒上火了。那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文章讲述李自成的失败,讲述一个起义政权如何在胜利后迅速腐烂。   网友们把美国比作明朝末年,说它正处在霸权衰落、党争激烈、贫富分化严重的末世景象。   甚至连2025年国会再次爆发的暴力事件,都被称作“山海关前夜”。   可这不是文学比喻,而是现实隐喻。美国缺的不是李自成,而是人民的觉醒与制度的重建。   特朗普式的民粹主义没有长远规划,只会在短暂的狂热中耗尽社会的希望。   欧洲的极右翼正在崛起,美国的“MAGA”运动正在瓦解。这些表象背后,是人民找不到真正能代表他们的力量。   米尔斯海默用“独立思考”来形容出路。他不相信救世主,也不相信制度会自我修复。   他强调,民众必须跳出精英的叙事,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逻辑。   就像《甲申三百年祭》中所说的,“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如果人民继续被剥削、被利用、被欺骗,那么无论哪个党派执政,结局都不会改变。   2025年,美国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中东战火不断,乌克兰仍未停战,台海局势紧张。   而国内,制造业产能不足,军工体系崩溃。精英们还在谈全球战略,普通人却连水电账单都交不起。   米尔斯海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会选择自保。但在美国,精英选择的是自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