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孩催生无果后,国家向住房“出手”了,年轻人常念叨“生不起”,房子、教育、医疗像

三孩催生无果后,国家向住房“出手”了,年轻人常念叨“生不起”,房子、教育、医疗像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人口形势的严峻让生育意愿成了热议话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末的一组数据让所有人都沉默了: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减少139万,出生人口954万,死亡人口1093万,自然增长率跌到了-0.99‰。   更扎心的是,印度人口已经达到14.4亿,我们正式告别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位置,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而且跌势还在加速。   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催生政策可谓花样百出,生二孩降低购房首付,生三孩给现金补贴,延长产假,增加育儿假,各种优惠政策层出不穷。   湖北天门甚至给三孩家庭累计补贴35万,攀枝花每月给二孩三孩发500元直到3岁,可即便政策这么给力,2024年的总和生育率还是只有1.09,远低于2.1的人口更替线,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更是只有0.71和0.74。   年轻人真的不想生吗?其实不是,国家卫健委的调研给出了答案:78.2%的育龄家庭把“住房压力过大”列为不愿多生的首要原因。   一个在北京国贸上班的程序员算过账,夫妻俩月入3.5万,光房贷就要1.8万,再加上日常开支,每月结余不到5000块,这种情况下,连自己都养得紧巴巴,哪敢考虑生娃?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全国平均房价接近1万一平,在大城市买套100平的房子要上百万,北京深圳的房价更是飚到六七万一平,普通家庭不吃不喝十几年都凑不够首付。   就算选择租房,在一线城市一半工资都得交房租,为了省钱只能住远郊,每天通勤两三小时,回家累得只想躺平,更别提多一个孩子就得多一间房,这笔账怎么算都算不过来。   除了房子,育儿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数据显示,0到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是53.8万,北京上海突破百万,孩子生下来谁带?   全国0到3岁的入托率只有5.5%,想找个靠谱的托育机构,不是太贵就是离家太远,城镇化之后,农村老人能进城帮忙的还不到四成,双职工家庭只能硬扛。   女性生完孩子回职场,薪资可能要降两成,想升职更是难于登天,这些压力叠加起来,生育意愿被一次次打消。   终于,国家意识到光给补贴不够,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2025年开始,政策方向出现了明显转变,住房成了突破口,武汉给三孩家庭发12万购房补贴,期限延长到2026年。   北京把二孩以上家庭的二套房按首套算,公积金贷款额度多给40万,深圳的公积金贷款额度直接上浮50%,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只有市场价的60%。   雄安新区的做法更有想象力,推行“租购并举”,要求市场化住房必须配建30%以上的租赁房,关键是租房和买房的人享受同等教育资源。   这一招直接击中了年轻人的痛点,不用掏空六个钱包买学区房,租房也能让孩子上好学校,重庆试点公租房转配售,济南用保障房建青年宜居生态圈,把闲置房源都变成了支持生育的力量。   江西已经有27310户多子女家庭通过公租房获得保障,抚州明确二孩家庭买房补贴200元每平米,三孩补贴300元每平米。   全国11个设区市的公积金政策都向多子女家庭倾斜,二孩家庭贷款额度提高10%到20%,三孩家庭提高20%到50%,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   社区配套也在同步升级,天津的社区专门建了儿童图书室和分年龄段的亲子活动区,宁波建起托育驿站定期办育儿活动,万科保利这些房企推出的“全龄社区”卖得比普通住宅快多了。   上海广州的社区托育覆盖率超过80%,政府补贴一半费用,家长实际只花几百块,这些变化虽然细微,但确实在改善年轻人的生活。   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2024年全国二孩三孩占比达到48%,江苏浙江的三孩生育率比去年涨了15%到20%。   虽然出生人口总数还在下降,但结构在优化,愿意生多孩的家庭在增加,这说明方向对了,只要把住房这座大山真正搬开,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就会被释放出来。   人口负增长不是终点,而是社会从“人多”转向“人好”的转折点,当安居和生育真正绑在一起,当年轻人不用为房子透支未来,当生儿育女不再是沉重负担,这个社会才算给了年轻人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毕竟,敢不敢生孩子,归根结底是敢不敢对未来抱有信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