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出了一位比导弹还可怕的女人!谁能想到,中国的东风17导弹出自她之手,这位中国

中国出了一位比导弹还可怕的女人!谁能想到,中国的东风17导弹出自她之手,这位中国的女性科研人员,用无畏的勇气和坚毅的决心,打破了西方反导弹系统的威胁,一举让美国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沈阳大雪天,祝学军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学军",就是希望这个女儿将来能为国家做点事,谁也没想到,这个名字真成了预言。   小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的经历,让她比同龄人更早学会了独立,五岁回到父母身边后,她常被带到工厂,看着工人们操作机器,听齿轮转动的声音,那些冰冷的钢铁在她眼里却充满了魅力。   1980年,18岁的祝学军以辽宁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国防科技大学,选择了当时女生很少涉足的自动控制专业。   那个年代,国防领域几乎是男人的天下,一个女孩子闯进来,注定要面对更多质疑的目光,毕业后她进入航天科技集团武器研究院,凭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很快成为最年轻的项目总设计师。   真正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电视里播放着美军战斧导弹精准打击的画面,那种技术上的代差深深刺痛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心。   祝学军在那一刻暗下决心,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尖端武器,1999年,37岁的她主动请缨,要去攻克一个连钱学森都没能实现的设想。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提出过一个大胆构想:让导弹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飞行,这个想法要求导弹同时具备弹道导弹的速度和飞航导弹的机动性,光是让导弹在超过10马赫的速度下对抗气流撕扯,就足以让全球科学家束手无策。   美国砸了上百亿美元,动用最顶尖的计算资源攻关,结果还是屡试屡败,这个难题被搁置了半个多世纪,很多人都认为这辈子看不到它变成现实。   祝学军偏不信这个邪,她接手项目的时候,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那时候还没有超级计算机,团队连普通的高性能计算机都配不上。   她就从库房扛出一台30斤重的铁算盘,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算,一组参数一组参数地验证,办公室里堆满了演算稿纸,多到走路都要侧着身子过。   钱学森得知这个情况后,专门派人送来一台286电脑,祝学军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拨算珠磨出了血泡,拿到电脑后她却更拼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成了常态。   2009年的一次试验差点让所有努力付之东流,导弹在第三次滑翔时突然剧烈抖动,随时可能在空中解体。   祝学军连续72小时没合眼,翻遍了所有资料,终于找到了气流撞击的症结所在,她提出只需要修改弹头的弧度,这个看似微小的调整,成功化解了危机。   2011年在西部靶场,一次试飞又遭遇失败,导弹刚出大气层就失控爆炸,炸出的烟柱冲上三百米高,指挥所里有人当场就泄气了,觉得这条路走不通,祝学军捡起温度传感器的碎片,回北京后半年没出设计室。   有一天她偶然看见小孩玩纸飞机,发现把机头折成尖角能飞得更远,这个细节给了她灵感,她赶紧翻阅国外资料,在一本德国空气动力学报上找到了"乘波体"这个概念。   把东风导弹的弹体削成刀片状,让它能像冲浪板一样乘着大气边缘滑行,这个想法在当时听起来简直疯狂。   技术员们都觉得不可能,因为这个结构比常规导弹宽四倍,祝学军带着团队熬了七个通宵改图纸,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9年国庆阅兵,东风17方阵驶过天安门广场,老百姓看个热闹,五角大楼却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美国人算过一笔账,他们的萨德系统拦截普通导弹需要八分钟,但东风17的飞行轨迹根本无法预测。   它在20到100公里的临近空间以15马赫速度做蛇形机动,就像醉汉走路一样忽左忽右,雷达刚锁定目标它又变轨了,日本自卫队后来做过测试,把东风17的变轨参数输进宙斯盾系统,电脑直接死机。   这是近三百年来,亚洲国家第一次在关键军事技术上实现对西方的代差级领先,如今年过六旬的祝学军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继续带着项目组攻关。   真正的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而是靠祝学军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   当西方还在惊叹导弹的威力时,他们更应该明白,那些扎根戈壁、默默攻关的中国科学家,才是最不可战胜的力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巾帼英雄】中国科学院院士 “导弹之母” 祝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