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发出辽宁葫芦岛一家酸菜厂的视频,画面里工人直接穿着胶鞋踩进酸菜发酵池,他们一边踩着酸菜,一边抽着烟,还向池子里吐痰和扔东西,这件事一曝光,就在网络上引起很大反响,不少人认为这家厂的做法比2019年“315”晚会曝光的那家还要糟糕,2025年10月27号当地市场监管局很快回应说,视频内容属实,相关批次的酸菜已经被全部封存,没有流入市场,但人们仍然担心之前卖出去的酸菜可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已经不是头一回发生,2019年315晚会曝光湖南插旗菜业的时候,工人也是光脚踩酸菜、烟头随手扔,那会儿全国都震惊了,品牌纷纷下架产品,工厂也跟着整改,可是三年过去,换了一个地方,还是老样子,工人的动作那么熟练,一看就是经常这么做,这说明不是偶然出现的情况,而是有人故意这样做,而且一直没被彻底查处。 这类酸菜加工厂能够反复出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生产的成本很低,用土坑腌制酸菜比用机器加工便宜很多,小厂家为了多赚钱,就选择冒险继续做。监管方面也跟不上节奏,这些工厂大多藏在县城或农村里,前面开店后面生产,检查次数很少,抽检比例连百分之五都不到。很多消费者觉得“手工制作”“土法风味”就是好的,他们在购买时根本不会去想原料是怎么来的。更麻烦的是,这些酸菜大部分供应给火锅底料、方便面、预制菜之类的大品牌,而这些品牌自己往往也搞不清原料的真正来源。 我们虽然在2023年更新了食品安全法,但对小作坊还是依靠人工抽查,没有用上智能监控手段。这次出事的工厂,之前还得到扶贫项目的扶持,政策给了资金和资源,但质量方面却没人认真去盯。这说明光给扶持不够,必须把监管也跟上去。 如今酸菜早已不是家里自己腌制的食品,它变成便利店泡面里的配料,成为速食火锅的核心部分,也是外卖预制菜的常用搭配。大家吃酸菜觉得开胃,但没人知道这些酸菜是不是从被人踩过、被烟灰掉进去的池子里取出来的,传统工艺本该代表信任,现在反而变成遮掩黑幕的工具,消费者其实很明白,只是没有其他选择,市场需要便宜的产品,工厂就敢于冒险,最终承受代价的还是普通顾客。 说实话,我对这种反复出现的问题感到厌烦,每次事情闹大就说要整顿,风头过去又恢复原样,人们嘴上抱怨得厉害,买东西时却还是只顾便宜,真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生产源头抓起,需要监管手段更新,也需要教会大家辨别好坏,但现在看来各方都没有真正行动起来,酸菜是否安全已经让人怀疑,下次再看到手工酸菜这几个字,我得先弄清楚这菜是谁做的,在什么地方制作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