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郑丽文走马上任,马英九落泪;洪秀柱给出建议,侯友宜彻底不演了 11月1日,郑丽

郑丽文走马上任,马英九落泪;洪秀柱给出建议,侯友宜彻底不演了 11月1日,郑丽文正式接棒朱立伦,成为国民党新一任党魁。这场全代会并不平静,台上演讲激昂,台下却情绪各异。 马英九潸然泪下,而侯友宜干脆连人都没出现。 马英九的眼泪不是偶然。他曾在2020年败选后哭过一次,如今又落泪,不是为了郑丽文上任,而是为了他念念不忘的那条“九二共识”路线。 蒋万安坐在台下,表情平静。这种代际之间的情绪温差,不只是年龄的差距,更是认同感的断层。 洪秀柱倒是毫不含糊,建议重提“和平协议”,甚至把连战、马英九时代的历史重新搬上台面。 她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两岸关系无法缓和,那选票也只是空中楼阁。可问题在于,现在的台湾社会,对这类大叙事已经不再买账。 郑丽文的回应更像是火力全开的反击。在演讲中,她喊出“羊群要变狮群”,直接点名民进党的“黑熊青鸟”叙事,称要筹千万成立律师团,专打“绿色司法”。 这个姿态,不只是在对外表态,更是在党内划线:模糊路线的时代已经结束。 这番“话听起来很有战斗力,但也冒着破裂的风险。毕竟,朱立伦留下的那一套模糊战略,虽然软,但好歹还能维持党内各派的基本平衡。 如今郑丽文选择硬切路线,党内那些不想选边的中间派,恐怕也只能被动靠边站。 侯友宜这次的缺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民党内部最真实的裂痕。 他表面说是“行程冲突”,但党内谁都知道,他早就支持郝龙斌竞选党魁。这次不来,是在表态:他不认这套新路线,也不打算陪跑。 更有意思的是,侯友宜这几年早就走出一条自己的路。2022年地方选举,他几乎没让党中央插手,靠自己实力拿下新北市,声望远高于党本身。 他要的是实权,不是站台表忠。郑丽文的上台,反而让他更有理由“各走各的”。 从韩国瑜、蒋万安的出席来看,党内不是没人支持郑丽文,只是支持的方式不一样。 韩国瑜擅长造势,蒋万安主打温和,两人都懂得见风使舵。但侯友宜的“消失”,显然不是沉默,而是一种策略性冷处理。 这次全代会之后,郑丽文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改革路线,而是补齐朱立伦阵营留下的职位空缺。 这些位置,牵动的是赵少康、连胜文等派系的利益分配。如果处理不好,派系割据只会更加严重,哪怕她喊得再响也没用。 郑丽文路线的调整,不是小事。台海局势本来就紧绷,美国近两年对台军售不断加码,连拜登政府都明确加强与台接触。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若真要推动两岸对话,会直接碰上华盛顿的神经。 洪秀柱所提的“和平协议”,听起来像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但现实已经变了。 美国《台湾旅行法》的升级,以及长期对台军售的战略布局,使得任何“靠近大陆”的动作,都可能被视为“背离西方”。这不是洪秀柱时代的两岸格局了。 郑丽文若真想推动对话,或许要参考马英九时期的小额协议模式,从旅游、经贸等非政治领域破冰。尤其是重启大陆游客赴台这类“接地气”的民间交流,可能比高喊政治口号更有效。否则,喊再多“狼群”,也只是空吠。 台湾民意基金会2023年的调查显示,仍有40%民众认同“中国人”身份,但在国民党内部,愿意公开表态的党员却不到六成。 这就意味着,认同感不是问题,表态才是关键。郑丽文如果想让党员敢讲、能讲、愿讲,就要在制度上给出保障,而不是光靠情绪动员。 过去朱立伦时期,刻意避谈统独,试图维持模糊路线,以保住中间选票。但结果是,模糊中失去方向,郑丽文现在选择激进转向,是在赌一个“清晰换忠诚”的策略。但忠诚能不能变成选票,还得看她怎么把路线变成政策。 侯友宜的务实路线,其实代表了一种地方派的思维方式。他们不讲意识形态,讲的是资源和治理成效。 相比郑丽文的“意识形态驱动”,侯更像是“干实事派”。 每次国民党内部路线之争,都会带来一次大洗牌。2000年“本土化”失败后,深蓝派逐渐边缘化;2016年全面溃败后,朱立伦上台重建组织;如今郑丽文上任,可能又是一次“去本土化”的尝试。 但这次,她想要逆风翻盘,就必须要有比以往更强的组织能力和战略眼光。 未来三个月,将是郑丽文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窗口。她要完成的不只是人事布局,还得招募20万青年党员,扩张基层组织。 国民党的转变,不只是岛内政党的调整,更是区域战略的一环。北京对国民党仍抱有交流期待,但不会无条件支持;美国则密切观察其是否偏离“亲美路线”。 郑丽文必须在这两股力量之间找出一条能走下去的路,而不是走得好看。 马英九的眼泪、洪秀柱的建议、侯友宜的沉默,都是不同方向的信号。郑丽文若能把这些声音整合,而不是对抗,或许还能让这艘老船再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