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第49军145师师长授中将、军长和另外3位师长均授少将,全军仅此一例。1949年

第49军145师师长授中将、军长和另外3位师长均授少将,全军仅此一例。1949年全军统编后,成为开国中将的师长仅有8人,其中3人来自一野,5人来自四野。 第49军的前身是国民党原来的49军,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被东北野战军全歼,钟伟当了军长,袁升平任政委,下边四个师也基本是原国民党军官改编过来的。温玉成那时候是145师师长,他是老红军出身,1933年参加革命,从红二十六军通信员干起,长征、抗日、解放战争一路打过来,资历深厚。钟伟呢,是从国民党投诚的,辽沈战役后被委以重任,但他的军衔定在少将,就跟其他三位师长一样。这里面有讲究,不是随便定的,得看个人贡献和部队战绩。第49军在东北战场上打得不错,尤其是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145师多次冲锋在前,温玉成的指挥功劳大,所以军衔上就拔了尖。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打响,第49军奉命攻锦州外围,145师负责主攻方向。温玉成带队从塔山一线突进,连续几天几夜啃硬骨头,部队推进速度快,缴获的武器弹药堆成山。这场仗下来,东北国民党主力基本瘫痪了。第49军整体表现突出,但细拆开看,温玉成这个师长的作用特别关键,他不光带兵打仗,还管政治工作,部队凝聚力强。相比之下,钟伟作为军长,统筹调度有功,但具体到战役执行,师一级更直接。授衔时,中央军委根据这些实打实的记录,给了温玉成中将衔,其他人少将。这不是拉帮结派,而是实事求是。四野总共5位师长级中将,第49军就占了两个,温玉成和袁升平,比例上就显眼了。 再看全军范围,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军队大整编,从百万大军缩到150万左右,师级干部成千上万,能从中将起步的就那么8个。一野的3位是王近山、许世友、张国华,他们大多在西北战场立下汗马功劳,比如王近山早年就打兰州战役,许世友带兵过草地。张国华后来去西藏,贡献不小。四野的5位包括温玉成、韩先楚、刘亚楼、邓华、萧劲光,这些人基本是东北和华北的主力将领。韩先楚打鸭绿江,刘亚楼管空军,邓华去朝鲜,萧劲光搞海军。为什么就这8个?因为他们不光是师长时打仗猛,还在部队建设上有长远眼光。像温玉成,145师从东北转战华北,官兵素质高,战斗减员少,这在统计数据上清清楚楚。其他师长级干部,大多停在少将或大校,因为战功分布均匀,没那么突出。 第49军的授衔格局,也反映出当时军队的用人原则。钟伟从国民党上校投过来,辽沈战役后被重用,但他的资历比老红军短,军衔定少将合情合理。王近山是142师师长,早年参加红军,但授衔时也少将,后来补中将。刘浩143师,管政治工作扎实,刘转连146师,作战经验足,但都定少将。副军长熊伯涛,协助钟伟处理后勤,同样少将。这4个少将加一个中将的组合,在军级单位里头,就跟众星捧月似的,突出145师的核心地位。部队下辖4师,政委们军衔也参差,147师政委王建中只到大校,其他师政委多是少将。这说明授衔不是一刀切,得看个人档案和战场记录。 说回温玉成这个人,他的履历是典型的老一辈军人模板。1916年生在陕西关中,家里穷,17岁参加红军,从底层干起。长征时在后卫部队,负责掩护主力,翻雪山过草地,没少吃苦。抗日时期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带队打游击,百团大战中阻击日军,积累了基层指挥经验。解放战争,他先在晋冀鲁豫,淮海战役时145师是突击力量,围歼黄伯韬兵团,俘虏好几万。1949年进军西南,温玉成带队追击胡宗南,收复大片地区。这些仗打下来,他的档案里头功劳一笔一划记着。授衔后,他没飘,继续干活,1959年去沈阳军区当副司令,管训练和边防。钟伟那边,授衔后也升了,但1959年庐山会议后因工作问题被调整,转地方了。 全军授衔总共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1360位少将。第49军这5位中3少将1中将,比例上高出平均水平。为什么四野多出一野?因为四野打的仗规模大,东北到华南,兵员多,战役密集。一野主要是西北,地形复杂,部队分散。8位师长中将里头,温玉成是唯一一个军长授少将的师长,这点最扎眼。部队战史记载,145师在辽沈战役损失小,推进快,温玉成优化了战术,减少了无谓牺牲。这在军内通报里提过,影响了授衔决定。 温玉成干到1983年离休,晚年在北京,1985年去世,69岁。袁升平也到1983年,70岁走。钟伟1977年病逝,64岁。王近山1991年,78岁,晚年补中将。刘浩1992年,80岁。刘转连2002年,88岁。熊伯涛1986年,82岁。这些人轨迹各异,但都跟第49军绑在一起。这支部队后来编入沈阳军区,成了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