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一纸80亿美元的订单,把40艘船的建造任务全交给了中国船厂,这波操作直接让韩国造船业的狂欢戛然而止。 其实这事儿压根不是运气问题,而是全球造船业的竞争逻辑早就变了,韩国只盯着单月的订单数据沾沾自喜,却没看清真正的较量早就不在单一数据上了。 马士基以前也常和韩国船厂合作,这次果断转向中国,说白了就是一笔算得明明白白的商业账。 同样花2.1亿美元,在韩国只能买到15000TEU运力的集装箱船,在中国却能拿到17000TEU的船,多出来的2000TEU对靠运力赚钱的航运公司来说,可是实打实的收益。 而且中国船厂的交付速度也让人惊喜,沪东中华只要17个月就能交船,比国际平均水平快了5个月,船东能更早让船舶投入运营赚钱,这种效率谁能不心动? 除此之外,中国船厂还会主动提供船体加固这类额外优化服务,性价比、速度再加上增值服务,马士基选中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背后其实是中韩造船业整个产业生态的差距。韩国造船业太依赖LNG船这类少数高附加值船型,导致在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降到了17%以下,结构特别单一。 更麻烦的是,他们的产业链问题不断,零部件短缺、劳动力不够,经常出现交付延期的情况,客户体验自然受影响。 而中国这边,长三角的“48小时配套圈”能让90%的零部件快速到位,根本不用担心供应链掉链子。 而且中国还重启了不少闲置船坞,产能随时能跟上需求,市场策略也灵活,高端船能造,传统船型也稳住了市场,抗风险能力比韩国强太多。 更关键的是,现在造船业的核心赛道已经变成了绿色转型。随着欧盟碳税这些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新能源船舶早就不是可选而是必选了,2024年上半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订单都是绿色船舶。 在这方面中国早就提前布局,拿下了全球73%的绿色船舶订单,不管是LNG动力还是甲醇动力都有覆盖,全球前五的绿色船舶船厂中国占了四席,中船集团一家就占了近26.3%的全球份额。 就连韩国一直引以为傲的LNG船领域,中国也靠卡塔尔能源的24艘大单实现了突破。反观韩国,产品线太单一,绿色布局也慢了一步,自然跟不上市场需求。 韩国年初那62%的订单占比,看起来光鲜,其实就像建在沙子上的房子,根基不稳。 现在造船业比的不是某一个月的订单多少,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成本控制、交付效率、产业链韧性还有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少一样都不行。 马士基这40艘大单只是一个信号,说明全球造船业的格局已经变了,谁能跟上时代潮流,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