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能做到的事,印度真的能吗?《印度时报》发文称:中国能在对美关税战中取胜,是因

中国能做到的事,印度真的能吗?《印度时报》发文称:中国能在对美关税战中取胜,是因为中国能硬抗美国,而印度也能做到,甚至可能比中国更强。   这话说得挺提气,但真要较真,问题就来了——印度真有那种底气吗?美国的对华关税战从2018年打起,几乎波及所有主要制造业品类,可中国的出口额依然坚挺,不但没被打趴下,反而吸引了更多产业回流。   原因不复杂,中国的产业链完整度、供应链稳定性、技术积累和基础设施,是几十年工业化的成果,这种体系抗打击能力极强,印度当然也在努力,近几年,新德里推行“印度制造”计划,吸引外资,想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分一杯羹。   的确,一些轻工业订单开始向印度转移,但高端制造、精密设备、电子产业,这些涉及核心技术和规模化配套的领域,印度还差得远,那印度真的能像中国那样硬扛关税战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印度时报》那篇文章的语气很有自信,似乎在暗示一个未来:美国打压中国,中国受损,印度乘势崛起,这种想法在印度媒体里挺常见,毕竟他们渴望找到一个“超越中国”的叙事,但现实比想象骨感。   印度不是没潜力,而是没准备好,制造业占GDP比重不到20%,大量劳动力仍困在低效农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电力、交通、物流这些最关键的支撑条件,在多个邦依旧不稳定。   要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仅靠口号不够,要有工业集群、技术创新和政策执行力,中国是靠几十年的积累才有今天的韧性,不是靠一阵子政策口号堆出来的,更关键的是,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并没有他们媒体说的那么铁。   美国企业对印度市场有兴趣,但在营商环境、税制、政策透明度上仍有诸多顾虑,印度确实在吸引苹果、富士康等公司投资,可那大多是组装环节,离掌握产业链核心还远,对比之下,中国的优势在于“链条完整”——上游有材料、中游有加工、下游有消费,这种系统性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学来的。   从更深层看,印度的问题不是缺资源,而是缺协调,联邦制导致各邦政策不一,地方保护严重,很多项目推进缓慢,而中国的制度优势恰好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旦国家下决心,资源能快速集中,项目能立刻落地。   面对全球供应链博弈,这种执行力才是真正的底牌,嘴上喊得再响,没体系支撑,一场关税战下来,可能就被打出原形,印度或许能在部分领域取代中国的位置,比如纺织、制药,但要在全局上超越,还得过产业基础这关。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想挑战中国的国家,缺的是能真正撑起一整条工业链的体系,想赢,不光要胆,还要底气。   中国能硬扛,是实力撑的;印度想硬扛,得先补课,未来十年,印度若真能解决制造业短板、基础设施和政策不确定性,也许能成为新的增长极,但现在谈“超越中国”,还太早,世界不缺热情,缺耐心,最终能赢得尊重的,不是喊口号的国家,而是能在全球风浪里稳得住的国家。   你觉得,印度真的能在关税战里复制中国的奇迹吗?   参考资料:中华网——印度能否对冲美国的关税大棒 硬扛背后的无力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