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缕阳光的温度,江汉区“友谊阳光队”勇夺全省社工技能赛双第一

在刚刚落幕的湖北省首届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竞赛上,江汉区“友谊阳光队”从全省261支专业社工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团体第一、个人第一的“双料冠军”。

队长李珊带领团队一路过关斩将,用专业、热忱和信念,为“江汉社工”写下亮眼的一页。

江汉区“友谊阳光队”获团体一等奖。

三人小队,一束光起航

9月8日,湖北省社工技能竞赛开赛消息发布,武汉90支队伍踊跃报名。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第一时间推荐由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建的“友谊阳光队”代表武汉参赛。这是一支兼具专业性、执行力和理想主义的“三人小队”,由高级社工师李珊领衔,队员赵丽娟、易凌云分别来自精神康复和医务社工一线。

赵丽娟现场演讲。

“大家都是把社工当成终身事业的人。”李珊这么说道。

他们以江汉区“一缕阳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为蓝本。该项目在江汉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和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指导下实施,聚焦精神障碍人群的社区康复与社会融入,创新推出“多元共愈”服务模式和“五级分类”康复体系,破解了长期以来精神疾病即是社会风险的大众误解,为全省探索出可复制的社会治理样本。

两个月的备赛中,团队白天服务社区,晚上推演方案、打磨展示稿。“没人让我们这么拼,但我们希望通过比赛,让更多人看到社工的价值。”

最终,团队以全场最高分拿下团体第一,赵丽娟获个人一等奖,李珊获个人三等奖。

在社区深处,让阳光落地

李珊(中间绿色背心)服务老年居民。

比赛的结束,却是故事的起点。“友谊阳光队”的日常,是社区里最细微的陪伴。

每天清晨,李珊和同事们就会出现在“一缕阳光”社区康复中心,那里聚集着一群曾经被社会忽视的人。他们是精神障碍患者,也是被误解的“隐形群体”。

易凌云扎根医务社工一线。

“有位患者原本不愿出门,连阳台都不踏一步。我们用音乐、绘画、运动疗法一点点引导他,现在他能主动帮别人布置活动室。”李珊说。

团队依托“五级分类”个性化模型,将每位服务对象的康复进度、情绪状态、家庭支持度纳入评估,让服务更精准、更具延续性。

“我们希望他们重新相信自己,也让社区重新认识他们。”

李珊说,“这就是‘多元共愈’的意义,让专业服务成为人心之间的桥梁。”

专业的力量,从制度生长

此次大赛,看似三人出征,其实背后站着整个江汉社工体系的力量。

正如李珊所说,“很多人以为社工只是做志愿服务,其实我们是专业的社会治理力量。我们在连接资源、缓冲矛盾、修复关系,让社会更有韧性。”

江汉区“社区先锋365学堂”。

近年来,江汉区把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工程。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构建了从入职培训到领军人才培育的多层级体系。既有“英才计划”“菁英计划”等高层次培养项目,也有“社区先锋365学堂”“匠聚江”名社会工作师工作室等实战型平台。

在“匠聚江”工作室里,高级社会工作师担任导师,带领年轻社工进行项目研修、案例复盘和现场督导,形成了“培养一个人、带动一批人、影响一片人”的专业传承链条。

同时,江汉区还推行“跨街道跟班学习机制”,让社区干部走进不同社区“沉浸式学习”。有人从老旧小区改造中学会共治议事,有人从邻里纠纷调解中练就“绣花功夫”。

这种“学习—实践—再创新”的循环,让江汉的治理更加专业,也更具温度。

人才强基,托举城市温度治理新格局

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转型中,社会工作者正成为连接政策与民心的“最后一公里”。

江汉区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起从考证培训、岗位教育到高端引领的成长通道,让“社工”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可以终身发展的事业。

截至2025年,江汉区社工持证比例大幅提升;一批本土品牌项目如“铜巷不同样”“社区康复直通车”“空中共享花园”等,成为全国与省市典型案例。

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个“友谊阳光队”在社区一线默默发光。江汉区正用制度托底、机制育人,让“专业社工”成为现代城市治理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力量。

当专业与热忱相遇,当制度与人心共鸣,一座城市的善意与温度,便从基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