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中国稀土?请先学好中文: 美国稀土采购商最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挑战。2025年国家发布的第61号公告明确规定,申请稀土等两用物项出口许可的所有材料必须使用中文,附件格式必须使用WPS办公软件,审批系统界面仅提供简体中文版本。这一政策让不少外国企业措手不及,网络上随处可见美国企业员工紧急寻找中文培训的视频,甚至连“稀土”的拼音都成了必须死记硬背的内容。 以往外国企业申请出口许可时可以使用英文材料,系统也提供双语界面,依靠翻译软件就能应付。如今情况截然不同,从申请表、产品说明到企业资质文件,每个汉字都必须准确无误。若是将“氧化镨钕”误写为“氧化钕镨”,申请将因“表述不规范”被直接退回。这种变化看似严苛,实则彰显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 更令外国企业困扰的是WPS办公软件的使用要求。习惯了微软Office的外国采购商不得不从头学习这款中国办公软件。有德国采购商为填写一份申请表,专门请中国分公司员工远程指导,仅调整字体格式就耗费三小时,最终却因“表格边框不统一”被退回。这些细节要求看似繁琐,实则传递出明确信号:与中国做生意,就要遵循中国的规则。 这场“语言革命”背后,是中美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过去中国出口稀土犹如“卖白菜”,低价出口原材料后,反而要高价进口成品,还时常面临技术封锁。2020年美国对中国稀土加征关税,试图联合日本、澳大利亚构建替代供应链。五年过去,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全球85%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集中在中国,其他国家重建产业链不仅需要十年技术积累,成本更是中国的三倍。 这令人想起2021年中国空间站投入使用时的类似场景。当时国际社会质疑空间站使用中文界面,中方以“不予理睬”作出回应。如今稀土出口实施中文要求,却未见任何国家公开反对。这种态度的转变,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依赖度的不断提升。 去年王毅外长在一场重要外交活动中全程使用中文,未提供英文翻译,令不少外国记者措手不及。有外媒评论指出:“这是中国在向世界表明,未来要与中方打交道,中文必须成为通用语言。”如今,这股“中文热”已从外交领域蔓延至商业领域。 社交媒体上,美国最大稀土采购商莫利公司员工学习中文的视频广为流传。该公司不仅为员工开设中文培训班,还规定通过汉语水平考试者可获10%加薪。公司首席执行官甚至在社交平台展示中文学习笔记,“稀土出口”等词汇书写工整规范。 全球孔子学院的数据更具说服力。截至2025年,注册学员数量突破500万,较2020年增长30%,其中七成学员来自企业和政府机构。德国大众、宝马等企业的高管中文班需提前半年预约;日本丰田专门编纂《汽车行业中文手册》,标注专业词汇的拼音和例句;澳大利亚矿业企业招聘时明确“懂中文者优先”。 东南亚国家变化更为明显。越南、马来西亚的稀土加工企业会议采用“中文+本地语”双语模式,员工名片均印有中文姓名。一位越南企业主坦言:“以往依靠翻译就能与中国做生意,现在行不通了。技术参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掌握中文。” 然而,学习中文绝非易事。仅“镧、铈、镨、钕”等专业术语的认读发音就令外国学习者头疼不已,更不必说撰写“出口用途说明”“环保合规报告”等专业文件。这道“语言门槛”实际上发挥着筛选功能:将真正愿意与中国长期合作的企业与投机者区分开来。 “想买稀土,先学中文”不仅是语言要求,更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生动体现。当中国成为全球稀土领域的主导力量,中文自然成为行业通用语言。从稀土到新能源、光伏、高铁,中国优势产业正在将中文转化为国际合作的新标准。这种转变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新阶段,尊重中国标准、适应中国节奏正在成为国际商业合作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