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1月3号晚上,王外长“应约”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通了电话。就在前不久,瓦德富尔的

11月3号晚上,王外长“应约”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通了电话。就在前不久,瓦德富尔的访华行程还因双方分歧被迫取消,如今中方重新对他发出访华邀请,这通跨越国界的通话,藏着中德关系间耐人寻味的信号。 要读懂这通电话,得先回头看看之前的“插曲”。上个月瓦德富尔本要访华,随行的还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负责人——毕竟德国车企正为稀土管制和芯片短缺发愁,每辆车的生产成本涨了15%,库存只够撑几周。可他访前偏要在台湾问题上玩文字游戏,说“一中原则的实施细节自己说了算”,还扯着南海、中俄合作说三道四,这无疑踩了中方的红线。中方直接缩减接待规格,德方觉得没面子,只能临时取消行程,闹得德国内部骂声一片,社民党直说这是“超级外交灾难”。 如今德方主动求通话,态度明显软了下来。瓦德富尔反复强调“高度重视对华关系”,还明确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这可不是随口说说——德国企业界早急得跳脚,大众、宝马生怕供应链断了损失数十亿,30多家上市公司联名给政府写信求务实合作。中方接下这通电话,再递出访华邀请,其实是给了台阶,但也没松底线 。王外长特意提了“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这话戳得很准,经历过分裂之痛的德国,没理由不理解中国的核心利益 。 这通电话释放的信号其实很清晰:合作的门始终开着,但得守规矩。中德作为最大贸易伙伴,德国94%的金属钪依赖中国进口,中国也需要德国的高端制造经验,谁也离不开谁。但“麦克风外交”行不通,想靠政治施压换经济好处的老套路,早就不好使了。中方既亮明了“台湾问题没得谈”的底线,又展现了“妥处分歧”的诚意,就是要让德国想明白:“去风险化”不能变成“去合作化”。 说到底,大国交往就像走平衡木,既要踩稳自己的底线,也要给对方留足空间。这通电话不是矛盾的结束,但至少让摇摆的中德关系,重新找到了对话的支点。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