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

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几年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 唐闻生1943年3月出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那里是她父母作为华人知识分子暂居的地方。父亲唐明照后来在联合国担任要职,家庭经济宽裕,她从小耳濡目染英语环境,口语表达自然流利。九岁那年,1952年她随父母返回北京,面对国内生活节奏的转变,她逐步适应学校课程,尤其在英语学习上展现出明显优势。 进入小学后,她很快融入集体课堂,课余时间常阅读英文书籍,这让她在语言基础方面领先同龄人。中学阶段,她就读重点学校,成绩稳定优秀,为大学升学铺平道路。1962年,她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这所学校专注于外事人才培养,她系统学习口译和笔译技能,毕业时已具备扎实专业能力。 1965年大学毕业,她直接进入外交部,从基层翻译岗位起步。起初工作涉及文件校对和术语核查,她逐步熟悉国际事务流程。几年积累让她升任高级口译员,参与多项高层会谈。1972年尼克松访华,她担任核心翻译角色,确保对话传达准确无误,这次经历让她在外交圈内崭露头角。 到1974年,她31岁时升为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负责美洲相关事务协调。她处理政策分析和会议安排,工作强度大但效率高。在这个位置,她见证中美关系从对峙向缓和的转变,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也成为年轻干部中的代表人物。 1977年9月,唐闻生接到调令,被安排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锻炼。这项部署属于当时干部下乡的整体安排,她由此离开工作十余年的外交系统,转向生产一线。干校阶段持续几年,她参与各项农田任务,远离了以往的国际文件和会晤场合。 这项转变源于时代政策要求,许多机关干部都需接受类似教育,她作为外交部成员也纳入其中。干校生活以体力劳动为主,她从脑力密集型岗位转向田间操作,适应过程涉及日常作息和技能调整。整个时期让她接触基层生产实际,积累不同于外交的实践认知。 五七干校设立于1968年,旨在让知识分子亲近农村,她在其中度过约三年时间。劳动内容包括耕种和收获环节,她逐步掌握相关操作方法。这段经历中断了她在外交部的连续任职,但也让她获得对农业生产的直接了解。 离开外交系统后,她短暂处于待分配状态,这反映出当时人事调整的普遍性。干校结束于1978年11月,她从中走出来,带着新积累的经历面对下一步安排。整个下放过程是她职业路径上的重大拐点,从此外交生涯画上句号。 这项政策影响了众多干部,唐闻生的经历只是其中一例。她在干校的参与体现了集体行动的特点,没有个人特例。几年后,她的人生方向转向其他领域,这也成为她后期工作的基础。 干校结束后,唐闻生于1979年11月调入中国日报社,任副总编辑。这份报纸1981年创刊,面向海外读者,她利用外语专长指导稿件处理和选题把关。到1984年,她转为编委,继续参与报纸运营,推动内容质量提升。 1986年,她转入铁道部,先后担任外事局局长和国际合作司司长。当时铁路建设加速,她负责国际技术引进和谈判协调,利用外交背景争取合作条件。她在岗位上处理多项项目,推动铁路国际化进程,直至1999年7月退休。 退休后,她在北京过低调生活,日常包括阅读和散步,偶尔与老同事交流。她拒绝出版个人著作,保持安静状态。2024年,她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其职业贡献。她终身未婚,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