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天津市委组织部宣布了新的领导班子名单,邢燕子得知自己不再担任市委书记后,当天下午就骑车前往北运河,那里由她负责的环保项目正在推进。 邢燕子1941年出生在天津宝坻农村家庭,父亲在市区工厂任职,她从小在乡下随长辈生活。1958年中学毕业,她本可进城工作,却主动回司家庄村务农。那时城市机会多,她反其道行之,投身土地改造。村里盐碱地多,庄稼难长,她组织妇女队挖渠施肥,改良土壤。劳动中,她们面对自然灾害,坚持自救措施,如捕鱼补粮和早播种子。这些努力让村子产量提升,1960年获媒体报道,她因此入党和成为青年典型。 从基层起步,她逐步承担村支书和乡党委书记职责。七十年代初,她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协调资源,帮助集体经济起色。1973年,她进入中央委员序列,同时分管天津农业和知青事务。担任市委书记期间,她不领市级工资,在村记工分,与社员同酬。这份坚持源于她对农村的深耕,她常驻一线指导农田建设和青年安置。她的工作方式接地气,注重实际问题解决,推动知青融入生产。这样的经历让她积累基层经验,也影响一代人选择乡村道路。 她的早期实践强调集体协作,她带领妇女队完成多项工程,如防汛土牛堆砌。这些行动不只解决眼前难关,还形成可复制模式。村集体从贫困转向自给,她从中学会统筹资源的重要性。进入市级岗位后,她延续这种风格,分管领域覆盖农田水利和劳动力安置。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她协调安置事宜,确保青年参与农业生产。她的角色从劳动者转向组织者,但始终保持务实态度,避免空谈形式。 1983年6月,组织部会议上,新班子名单宣读,邢燕子位置调整。她卸任书记后,转向区级环保职责。那天下午,她直接前往北运河项目现场。该河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导致水质恶化,她主导治理工作已数月。项目涉及排污排查和水质监测,她协调技术支持,推动预算纳入财政。卸任不影响进度,她继续跟踪清淤和过滤设施安装。这些步骤针对重金属和氨氮超标,逐步改善河道生态。 她参与的项目强调源头控制,她走访周边工厂,核对排放记录,要求整改异常数据。北运河作为天津重要水系,治理关乎居民用水,她提交报告建议扩大净化池规模。卸任后,她自学绘图工具,优化水流模拟方案。协调部门时,她逐一上门,递交样本求检。这份投入让项目从规划转向执行,溶解氧指标开始回升。她的方法注重数据驱动,每项决策基于检测结果,避免盲目投入。 项目推进中,她处理洪峰预警,指挥堤坝加固,确保施工安全。周边村落受益,她推广污染源封堵经验,如农药冲洗口处理。工厂整改后,河水浊度下降,鱼类出现增多。她的工作覆盖上游到下游,规划监测点增加,覆盖八处关键位置。这些努力挤出有限资金,购置中和剂和过滤网。治理过程反映她对环保的长期关注,从市委时期就重视工业污染问题。卸任成为转折,她更专注一线执行,推动北运河从黑臭水体向清洁水道转变。 卸任后,邢燕子转入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继续环保调研。她沿河排查新增排污口,完成污染报告,推动居民饮水改善。1990年,她提交两个课题,针对丰产河保护,影响区内10万人口供水。1994年洪水期,她参与堤坝加固,拒绝特殊待遇,与工人同劳。退休前,她指导垃圾分拣方法,村卫生状况好转。2001年从副主任退下,她仍看望基层妇女,鼓励文化学习。 她的笔记记录从农田到污水处理的实用思路,传授给年轻干部。河岸生态恢复,芦苇生长,作物丰收,这些延续她的实践价值。2022年4月,她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8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