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88年农民朱海清在地里干农活,村长气喘吁吁跑来:“别干了,快回去,你家来了个

1988年农民朱海清在地里干农活,村长气喘吁吁跑来:“别干了,快回去,你家来了个大官! 朱海清出生安徽北部农村,家里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1948年十七岁那年,解放战争正酣,他响应号召加入部队后勤担架队。淮海战役打响,战场上寒风刺骨,他每天背起担架,在战壕间奔波,专管运送伤员到后方医护点。那段时间,部队推进迅猛,伤亡数字天天刷新,担架兵们常常一夜接几趟活。朱海清身板瘦小,但从小帮父母挑担练就耐力,战场上他总挑最险的路段走,避免队友冒险。 一次夜间巡查,他和同伴在雪地发现一名胸部中弹的军官,那人血流不止,气息微弱。三人合力用附近门板临时搭成担架,抬着人穿越火线。敌方探照灯扫过几次,他们藏身弹坑,伤员途中三次停止呼吸,朱海清用手拍醒对方,坚持送达救护所。医生登记时记下他的名字,但血迹模糊了大半内容。战事结束后,担架队解散,朱海清带回一袋军粮就复员回家,从此埋头务农。 张德林那时二十出头,是部队小分队指挥员,负责突击敌阵。淮海战役中,他率队冲锋,11月6日晚间中弹倒地,勉强爬进浅坑避险。周围炮声隆隆,队友失散,他失血过多,意识模糊。部队记录显示那天伤亡严重,许多人就这样消失在夜色里。幸得担架兵抬送,他被送到医护点,胸口缝合十二针,留下一道长疤。出院后继续从军,逐步升到领导岗位,到1988年已任安徽省委书记,主管全省各项事务。 四十年来,他处理政务无数,但那场战役的片段始终萦绕,尤其是某个安徽口音担架兵的模糊印象。他在书房保存旧纸袋,里面有染血绷带和泛黄名册,多次托人查阅档案。十二次翻看担架队记录,三次派人到安徽北部寻访,甚至问老战友回忆口音特征。1987年冬天,通过一位老军医提供线索,锁定左手拇指有疤的细节,搜寻范围缩小到三个县。半年走访,终于确认朱海清身份。 1988年秋收后,朱海清在家乡村子继续种地,生活一如既往平淡。村长突然告知有大人物来访,几辆轿车开进村道,停在朱家院前。省委书记张德林下车后,直接走向朱海清,两人握手一刻,四十年前淮海战场往事重现。 张德林认出对方正是当年从炮火中抬他出生的担架兵。朱海清也忆起那张脸,是雪夜里气息断续的伤员。这次重逢源于张德林多年搜寻,他通过档案和走访,逐步锁定线索。左手拇指疤痕成为关键,结合年龄和口音,半年内敲开多户农门,终于在朱海清村确认身份。 重逢当天,朱海清妻子才知丈夫四十年前救过人,她找出柜底旧箱里的担架队合影。照片上朱海清还是瘦弱少年,两人对照着回忆细节。 重逢三个月后,县里落实扶贫政策,给朱家换上青瓦屋顶,院里建起鸡舍,可养两百只鸡。张德林协调农技员每周上门,教新型堆肥技术和饲养方法,还联系县食品厂收购渠道。第一批无公害鸡蛋卖出高价,比普通蛋贵三倍,村里人学着分级包装技巧。朱海清上手快,掌握科学配料和定时喂养,收入稳定,孙子学费不愁。日子宽裕了,他仍清早起床巡视鸡群,傍晚剥玉米,保持农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