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一封来自基层的来信引发了广泛关注。阴雨连绵的天气,让村民们忙着排涝、抢救庄稼,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村里的大喇叭却反复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的通知。这样的场景,令人忍不住深思:难道我们的宣传方式就只能如此死板、机械吗?难道在面对群众的实际需求时,我们的“服务”就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喊话”上? 这封来信,像一记警钟,敲醒了许多人的思考。我们常说“以人民为中心”,但实际行动中,却有多少时候变成了形式主义?“禁烧秸秆”固然是环保的必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考虑过农民的切身利益?在雨天排涝的紧要关头,是否有人站在第一线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还是只是机械地反复播放一段“禁烧”的通知,让群众觉得“这只是走过场”的空话? 这个场景,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宣传和服务,是否真正贴近群众、理解群众?简单的“喊话”固然可以传达信息,但如果没有结合实际、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效果又能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一种“官僚主义”的倾向:只会用声音压人,却不懂得用心去沟通、去理解。 然而,危机背后也隐藏着希望。其实,群众的心声很简单:希望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困难,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是只靠“喇叭”来制造一种“存在感”。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用心去倾听,用创新去沟通,用行动去落实,或许就能化解很多矛盾,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基层的真实声音,也提醒我们:服务群众,不能只靠“喊话”来完成。真正的“服务”,应该是温暖的,是贴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心,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所以,下次再听到那循环播放的“禁烧秸秆”通知时,不妨多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更智慧、更贴心的方式,去传递那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声音?毕竟,真正的服务,不是让人听得烦,而是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农民焚烧秸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