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84年,吴建民在外交部食堂吃饭,遇上港澳办公室的同志,就问他们:香港、澳门如

1984年,吴建民在外交部食堂吃饭,遇上港澳办公室的同志,就问他们:香港、澳门如何回归?对方半开玩笑说:断掉淡水,自然就回来了。 要弄懂吴建民,你得看他这辈子经历了什么。 他1959年进外交部,是给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元帅当法语翻译的。那是啥年代?那是中国外交“求生存”的年代。 1965年,陈毅元帅开记者招待会,当时咱们的国际环境很紧,苏联在北边陈兵,印度在西边骚扰,美国和老蒋在南边虎视眈眈。 陈老总火了,对着中外记者一拍桌子,那段话吴建民听得热血沸腾:“我等你们来,头发都等白了!你们都来吧,一起来吧!”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底色——“斗争”。我们被封锁,我们必须硬气,必须摆出“打”的姿态,才能活下去。所以,到了80年代,食堂里那个“断水”的玩笑,其实还是这种“斗争”思维的一种惯性。 但吴建民,他完整地经历了另一个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就是邓小平同志带来的。邓公最了不起的判断之一,就是时代主题变了,从“战争与革命”变成了“和平与发展”。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它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外交逻辑。 以前是“求生存”,现在是“求发展”。 以前是“立异”,现在是“求同”。 以前是“斗争”,现在是“合作”。 吴建民就是这个“新时代”最坚定的践行者。他后来当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驻法大使,干的都是“求同”和“合作”的事。 比如在日内瓦,那会儿西方老拿人权问题攻击我们。吴建民的任务,不是去跟他们吵架、拍桌子。那是陈老总当年的办法,时代变了。他的任务是对话、解释,是去“沟通”。他后来回忆,那段经历让他明白,沟通是能解决问题的。 再比如在法国,他玩命地推动中法文化年,促成两国元首互访对方的家乡。这都是在干嘛?在拉近距离,在建立理解。 因为他看透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靠“断水”赢回来的,是土地,不是人心。靠沟通赢回来的,才是真正的“发展”空间。 可想而知,当他把这些理念带回国内,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互联网上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候,他遭到了多大的围攻。 很多人骂他“软”,骂他“缺钙”,骂他是“投降派”。 面对这些,吴建民在意吗?他在意,但他更坚持。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他对学生说的: “我可以不说,但我不能说假话。” 这话分量很重。当所有人都在喊“打喊杀”的时候,他作为资深外交家,如果为了讨好舆论,也跟着喊两句,是很容易的。但他不说。他宁愿被骂,也不说他认为错的、违背时代潮流的“假话”。 他为什么这么坚持?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他管这个叫“弱国心态”。 啥叫“弱国心态”?就是我们虽然经济起来了,GDP世界第二了,但骨子里还是不自信。 具体表现就是:总怕人家瞧不起,总爱听好话,听不得批评。人家一批评,马上就跳起来,觉得是“反华”。总喜欢把成绩夸大,三分说成七分。 1984年食堂里那个“断水”的玩笑,说白了,也是一种“弱国心态”的体现。 因为不自信,所以总想着手里得捏个“命门”,得有个“大杀器”,随时能“一招制敌”。 而吴建民倡导的,是一种真正的大国心态。什么是大国心态?就是自信。我用不着“断水”,我把门打开,我用发展、用文化、用沟通来堂堂正正地吸引你,这才是真正的力量。 所以他晚年拼命地在做一件事:教育。 他在外交学院当院长,干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开了一门课,叫“交流学”。他亲自编写教材,把自己的外交案例拿出来分析。 他要教给下一代外交官的,不是怎么吵架,不是怎么“断水”,而是怎么“沟通”。 他还给母校题了六个字:“爱祖国,爱人类。” 很多人看不懂,觉得这俩词矛盾。爱祖国就完了,干嘛还要爱人类?吴建民的意思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两件事根本不矛盾。 一个只爱自己、不爱人类的国家,会被世界孤立,不可能真正崛起。一个真正爱祖国的外交官,必须懂得如何与人类打交道,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和平与发展的环境。 这就是吴建民的“常识”。他一辈子,就是想把这个“常识”告诉大家。 可惜,20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位77岁、依旧精力充沛的老人,生命戛然而止。 如今回头再看1984年食堂里的那个玩笑,它就像历史的一个分岔口。 一种思路,是握紧“断水”的筹码,用“斗争”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条路看似简单、解气。 另一种思路,是像吴建民那样,去下苦功夫,去“沟通”,去“求同”,去摆脱“弱国心态”。这条路很难走,甚至会挨骂。 吴建民用他的一生,选了后一条路。他不是不懂“断水”的威力,而是看透了“沟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