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撞的我家孩子,凭什么让我赔钱?”吉林icon,两孩子课间休息,操场上玩耍,奔跑中两人相撞致其中一人骨折icon。骨折的男孩父母索赔13万,法官让另一方父母赔偿50%,校方赔偿30%,如果不接受调解会判更多? 吉林两娃相撞骨折,索赔13万判赔50%?家长怒问“凭啥”,这判决藏着所有父母该懂的真相 “他撞的我家孩子,凭什么让我赔钱?”吉林一位家长的怒吼,戳中了无数爸妈的痛点。课间十分钟的操场,两个奔跑的孩子猛然相撞,其中男孩骨折,父母索赔13万,法院调解时给出的方案更让另一方家长炸了锅:自家承担50%责任,学校担30%,受伤方自担20%,还说不接受调解可能判得更多。 这事迅速在家长群里吵翻了天。有人骂“这钱赔得冤”,觉得孩子玩耍时的意外凭啥要家长买单;也有人说“受伤的更无辜”,13万医疗费和后续康复费不是小数目。但法官的判决真的没道理吗?其实背后藏着法律对责任的精准计算。 先看家长的责任。根据《民法典》,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监护人要承担侵权责任。两个孩子奔跑相撞虽非故意,但事故确实因双方的危险行为引发,并非一方单方面过错。受伤方家长或许觉得“是对方撞的”,但法律不认“谁受伤谁有理”,而是看行为与损害的关联——就像网友说的,“总不能孩子跑着撞了人,家长一句‘他不是故意的’就完事”。这50%的赔偿,本质是监护人对孩子行为后果的兜底。 再看学校的30%责任。不少人疑惑“课间打闹老师管得过来吗”,但法律对学校的要求是“尽到教育管理职责” 。如果学校没能证明对课间活动有完善的巡视制度,或未常态化开展“课间安全”教育,就可能被认定存在过错。就像另一起案例里,学校虽有安全教育,但未及时制止打闹行为,仍要担主责。这30%既是对学校的提醒,也是对受伤孩子的保障。 最耐人寻味的是“不接受调解可能判更多”的说法。这并非法官施压,而是调解本就倾向于平衡双方利益——判决时可能会细化医疗费、护理费等各项支出,总金额说不定比13万的50%更高。很多家长没意识到,校园意外的核心不是“谁赔钱”,而是“责任怎么分”。 评论区里,一位妈妈的话戳中要害:“我儿子也在操场撞过同学,当时主动赔了医药费,俩孩子后来还一起玩。要是闹到法院,钱没少花,还结了仇。” 其实生活里的校园意外,大多是“孩子无错,家长有责”的情况。 这起案子给所有家长提了醒:教会孩子“不莽撞奔跑”比事后争对错更重要,而了解“监护人责任”比骂判决不公更有用。毕竟,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分清50%还是30%的责任,而是让孩子能在操场安心奔跑,让意外少些发生。 你觉得这判决合理吗?如果是你,会接受调解还是打官司?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追尾赔偿 未成年人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