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吕高见马青慧
门前三包责任牌整齐悬挂,村民自发修建的花坛点缀房前,大型机械高效清理积存垃圾……行走在荥阳市王村镇的村落间,昔日的杂物堆、污水沟已渐次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洁净村道与精致庭院。作为荥阳市北部沿黄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的重要实践,王村镇以全域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焕新,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田野间徐徐展开。

高位统筹+精准攻坚,筑牢整治硬支撑
乡村振兴,环境为基。王村镇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和重要民生工程,高位统筹绘就整治蓝图。镇里专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办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起“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同合力抓、村干部一线抓落实”的四级工作格局,为整治工作划定清晰“路线图”。
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镇主要领导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带队深入各村实地督导、现场调度,及时破解整治难题。镇督导组建立每周全域巡查机制,对推进滞后、整改不力的村进行全镇通报,形成“部署—排查—整改—督导—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聚焦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核心任务,王村镇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全镇逐村逐街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整治范围从村委驻地、进村主干道延伸至背街小巷、田间地头,实现全域覆盖无死角。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投入资金50余万元,发动群众9000余人次,租用铲车、钩机等大型机械120余台、运输车辆300余台,清理各类垃圾8000余方,拆除违建及私搭乱建30余处。在整治基础上,“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同步推进:后新庄、后殿等村将垃圾堆积死角改造为休闲小广场,西大村、仁里等村村民自发用废弃砖块砌筑花坛、规整菜园,让闲置角落变身“微景观”,乡村风貌持续提质。

全民参与+机制创新,激活长效新动能
人居环境整治,群众是主角。王村镇以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动力,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营造“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全镇24个行政村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将公共区域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统一制作责任标牌悬挂门前,构建起“村民自管、邻里互督”的基层治理格局。
为持续激发参与热情,王村镇创新推出积分管理制度,将“门前三包”落实、庭院美化、参与志愿清扫等行为量化为积分,每月开展评比并通过“红黑榜”公示强化监督引导,对表现优秀的农户予以奖励,让环境整治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同时,各村党支部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我是党员我先行”主题党日活动,村“两委”成员、党员及后备干部带头开展志愿服务,示范引领群众广泛参与,掀起全域整治热潮。

如今的王村镇,道路宽敞洁净,庭院错落有致,村民在广场上休闲娱乐、笑容洋溢。这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仅让乡村焕发新颜,更契合了荥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污水治理等工作增添了生动实践。王村镇的实践生动证明,只要汇聚干群合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就能让乡村更宜居、乡愁有寄托,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下一步,王村镇将持续深化整治成果,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为建设沿黄和美乡村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