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微风]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在《新闻联播

[微风]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一下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在《新闻联播》后插入30秒广告并不是央视主动想搞商业化,而是被严重的财务困难逼出来的。   当时杨伟光担任台长,面对的是报表上让人揪心的亏损数字,而且政府给的补贴还在不断减少,央视几乎到了“快揭不开锅”的地步。   杨伟光很清楚,如果不想办法自救,别说投入资金做节目,就连员工的工资都可能发不出来,要是出现发不出工资这种内部问题,对央视声誉的损害,比尝试商业化要严重得多。   于是,在一个深夜,他想到了插播广告这个办法,觉得这是能最快拿到资金、解决眼前困难的方式。   但把商业广告放在《新闻联播》这种代表国家形象的节目之后播出,立刻在央视内部引发了巨大争议。   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不少人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做太看重利益,显得急功近利,要是被国外的人看到,会影响国家形象。   会议现场气氛很紧张,杨伟光干脆把央视的财务危机摆到台面上,让大家都清楚“家底”有多难。   参会的干部们在权衡之后,最终达成了一致:在“生存”和“面子”之间,先解决生存问题,同意试播广告,并且把时长定在大家能接受的30秒。   这场争议很快就传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广电部部长艾知生专门打电话给杨伟光,语气严肃地指出,这样做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   杨伟光没有回避风险,坦诚地说明了央视的困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认为这次改革有长远意义的想法。   最终,艾知生从实际角度出发,考虑到“央视终究也是一家需要生存的企业”,默许了这次试播。   不过他特意叮嘱杨伟光,挑选广告商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能只看给的钱多少,必须重视广告内容的风险,不能出问题。   1993年11月28日晚上,这段充满争议的30秒广告如期播出,播出时,杨伟光紧张得坐立不安,手心和后背全是汗,感觉这短短30秒比半辈子还要漫长,他心里没底,就像在等全国观众的“最终判决”。   但预想中铺天盖地的批评并没有出现,观众们讨论的焦点反而集中在广告本身的创意上,还有不少人觉得这种尝试很新颖,表达了认可。   更让大家振奋的是,《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不仅没有因为插播广告下降,反而有所提升。   当负责民意调查的小组把这些积极的反馈数据送到杨伟光面前时,这场相当于面向全国观众的“考验”,才算正式宣告成功,他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这冒险的30秒给央视打开了全新的收入渠道,之后央视有了更多资金投入节目制作,慢慢形成了“资金反哺优质节目”的良性循环,节目质量越来越好,又进一步带动了影响力和收入增长。   更重要的是,这次尝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它证明了为了推动发展,敢于承担风险去改革是可行的,而且最终获得了成功。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杨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