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今年71岁的北京国家税务局原局长吴新联做梦也没想到,当年60岁“安全”退休到现在11年了,还会等来秋后算账!属于他的寒冬才刚刚开始。 在很多人看来,吴新联之前的人生可以说是“功成身退”的例子,11年前,他从掌握大权的岗位上顺利退休,没有任何负面消息。 此后的岁月里,他深居简出,享受着优渥的退休待遇和天伦之乐,这种看似毫无问题的安逸生活,让他更加坚信一个错误的观念:只要熬到退休,所有潜在的风险便可“一笔勾销”。 但这种建立在错误想法上的安全感其实很不牢固,纪检监察机构的一份通报,就宣告了他晚年“寒冬”的到来,也让他11年来建设的“安全”心理防线瞬间垮了。 这也给所有心存侥幸的人提了醒:时间并不会掩盖违纪违法的行为,反而可能让问题在某个时间点爆发。 吴新联这个案例之所以有冲击力,是因为它清楚地体现了现在的监察体系可以跨越时间追究责任。 “终身追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的,就像一本永远不会封存的“账目”,随时可能被查阅。 可能会有人问,过去这么多年了,还能找到证据吗?答案是能,现在的调查手段比以前先进很多。 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准确查到几十年前的资金流动情况,从大量信息里找出异常的地方,存放在档案室里的会议记录、项目文件和财务凭证在有经验的调查人员眼里,每一页都可能藏着找到真相的线索。 腐败行为往往牵涉甚广,任何一个关联案件的突破,都可能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以前的的旧案重见天日。 尤其在税务这样资金密集、权力集中的领域,每一项税款减免、每一次执法检查的背后都会留下痕迹,退休多年后被查,正好说明问题早就存在了,只是在等待被发现的时机。 这个案例也让人们看到,滥用权力带来的“好处”其实是两面的,一方面,在职时滥用权力可能给家庭带来暂时的“便利”,比如让子女在升学、找工作时走捷径,能享受住房、专车等特殊待遇,让整个家庭都沾光。 但另一方面,这种“好处”其实是一颗定时炸弹,公众把权力交给公职人员,是希望他们为社会服务、帮群众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来谋取私利。 任何把公共权力当成私人工具的行为本质上都是错误的,老话说的“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现在依然是约束掌权者的重要准则。 最后,家人曾经享受过的“好处”,并不能抵消他晚年的凄凉,吴新联的案例用很直接的方式给所有公职人员敲响了警钟。 公职人员唯一的“安全区”,就是在工作中公正用权、不谋私利,除此之外,任何想靠时间“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最终都会在某一天付出代价。 信源:国家税务总局——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_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