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返城,母亲怒骂:未婚先孕,不知羞耻!可得知孩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返城,母亲怒骂:未婚先孕,不知羞耻!可得知孩子身世后,却立马变脸,哥哥嫂子也抢着要抚养孩子...... 邵红梅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她来到世上,那时候北京还挺乱的,但她从小就懂事。1969年她才18岁,就响应号召坐上绿皮火车去陕北插队。火车晃荡三天三夜,到达延川县赵家沟村,那地方黄土漫天,窑洞简陋。她被安排住进赵砚田和闫玉兰夫妇家,这对夫妻新婚没多久,赵砚田当生产队会计,闫玉兰管家务。他们对邵红梅特别实在,第一天闫玉兰就烧热水给她擦身,赵砚田早起去公社换白面给她改善伙食。邵红梅也没亏待他们,把城里带来的饼干分给他们吃。大家就这样互相帮衬,日子过得还算稳当。 1971年,闫玉兰怀上孩子,全家都高兴坏了,赵砚田还在窑洞前种了棵枣树,盼着孩子出生后能吃上自家果子。可秋天晒谷场那次意外,闫玉兰摔倒后难产,生下男孩赵玉刚,自己却因为大出血走了。邵红梅二话不说接过哭闹的婴儿,用米汤喂着。从那天起,她就把赵玉刚当成自己的责任,村里人开始说闲话,说她要给赵砚田当后妈。赵砚田气得抄起铁锨要找人算账,邵红梅赶紧拦住他,不想闹大。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她一边干农活一边带孩子,苦是苦,但也咬牙坚持下来。 1976年夏天,陕北大雨来得猛,公社粮仓眼看要被冲垮。邵红梅和赵砚田冲进去抢救粮食,一趟趟背麻袋。关键时刻房梁断了,赵砚田推开邵红梅,自己被砸中没了气。没几天,返城通知书下来了,邵红梅在坟前想了一夜,决定带赵玉刚回北京。这孩子是赵砚田夫妇的骨肉,她不能扔下不管。回城的路上,她抱着孩子,脚上布鞋还沾着黄土,脑子里全是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回到北京家,邵红梅一进门,母亲就炸了锅,看着她抱着孩子,直接骂她未婚先孕,没脸见人。邻居们听到动静,也围过来看热闹。邵红梅没急着吵架,先安抚好吓坏了的赵玉刚,然后把陕北七年的事从头讲起。从赵砚田夫妇怎么帮她,到闫玉兰生孩子去世,她怎么用米汤喂养,再到赵砚田在粮仓救她一命。她拿出赵砚田的烈士证明和闫玉兰没做完的小鞋,那鞋只做了一半,用蓝布裹着。母亲一看这些东西,态度就变了,抱起孩子哭起来。第二天,她就开始给赵玉刚做衣服,全家都接受了这个没血缘的孩子。 哥哥嫂子听说孩子的身世后,也争着要帮忙抚养。嫂子说孩子可怜,哥哥觉得自家有责任分担。邵红梅没同意过继,她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得自己扛。母亲从那以后也没再提那些难听话,反而帮着照顾赵玉刚。邵红梅知道,这七年陕北的经历改变了她,也改变了家里人对她的看法。孩子的身世不是耻辱,而是赵砚田夫妇留下的遗产,大家慢慢理解了她的选择。 邵红梅回城后,在街道工厂找了份糊纸盒的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双手磨出老茧,就为了养大赵玉刚。生活紧巴巴的,但她从不抱怨。哥哥嫂子看她辛苦,老劝她把孩子给他们带,她每次都摇头,说这是她的责任。一次赵玉刚半夜烧得烫手,她顶着雪背着孩子去医院,几里路走下来,鞋都湿透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熬过去,她没再提陕北的苦,只想着孩子能健康长大。 后来,邵红梅遇上一个铁路工人,对方知道她带孩子,还愿意娶她。新丈夫对赵玉刚也挺好,帮着干家务,孩子慢慢叫他爸。家庭稳定下来,邵红梅继续上班,赵玉刚上学,一切都步入正轨。1997年清明,他们回赵家沟看坟,那枣树老了,坟前草长得高,赵玉刚在父母坟前磕头,邵红梅陪着。这趟回去,让她想起那些年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