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岁月沉淀的勤劳与豁达——记峨山百岁老人李玉英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顾世丹

在峨山县富良棚乡大寨一组,清晨总是带着一种别样的诗意。薄雾像一条哈达缠绕着青瓦土墙,仿佛为这个古朴的村落蒙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

当正午的阳光洒落在屋内,103岁高龄的李玉英正端坐在厨房,享用着她的早餐。屋外充足的光线透过木门,映照在她那布满皱纹却神情安详的脸上。见有人前来,她缓缓转身,将碗筷轻轻搁在一旁,然后手扶门框,慢慢起身。那只布满皱纹的手与木纹交织在一起,恍若岁月刻下的年轮,与老屋的梁柱共同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小生意里的大智慧

1922年出生的李玉英是一位地道的彝家女,自幼生活在大山深处,汉语说得不太流利;如今,她的孩子担任起了她与外界沟通的翻译。

在李玉英家的院落里,现年79岁的儿子杨光亮忙着为母亲搬来凳子,好让她坐得更安稳些。杨光亮说:“我还有两个妹妹。”与李玉英交流后,他继续说道:“母亲19岁时从峨山塔冲嫁到了大寨,一辈子都是农民,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手艺。”

年轻时的李玉英虽无显赫技艺,但对于乡村生活的各种劳作却得心应手,砍柴、耕织,样样在行。家中田地里种植的玉米、小麦等作物,虽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李玉英的目光却从未被眼前的这片土地所局限。她希望为家人多添一份富足、多添一份保障。

于是,在杨光亮年幼时,李玉英就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这不仅是为了补贴家用,更是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她从外地购回糖果等小商品,拿到街市上摆摊售卖。不仅如此,她还常常背着背篓,将自家种植的山货带到集市上去卖。李玉英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将零散钞票一张张抚平,攒成孩子的学费、脚上的布鞋和书包里的铅笔。那时,她常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

这些话语,至今仍清晰地回响在杨光亮耳边。而那些赶集的日子,母亲远去的背影也成了杨光亮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

李玉英看似平常的经商行为,实则蕴含着她朴素的生意经。李玉英的生意经是“诚信不欺、察人所需、细水长流”的经营之道。她卖的糖果,颗颗饱满,分量十足。她十分了解乡亲们的喜好,知道孩子们钟情于花花绿绿的水果糖,而当家的妇人则更青睐实惠的白砂糖等生活用品。她总能根据大家的需求,将背篓和货担装满合适的货物,即便利润微薄一些,她也毫不在意。在她看来,“人要实心”,唯有如此,主顾们才会愿意回头光顾。

山路上的坚韧身影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李玉英的小生意没能一直持续下去,但她骨子里的那份勤劳,却如同山间不息的溪流,从未干涸。岁月流转,她的背篓虽不再频繁地出现在集市上,但她的身影仍时常穿梭于田间山径。而对李玉英来说,最熟悉的地方,大概就是家后面的那座大山了。

“前几年,母亲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仍能亲自背着背篓上山拾柴,每日往返三趟,每次背负一捆柴火回来。山路崎岖难行,可她却始终坚持自己来。年逾百岁时,她竟然还能独自前往!不过,现在母亲年纪越来越大,腿脚日渐不便,已不再上山拾柴了。”杨光亮望着母亲,语气中满是敬意。

在李玉英家门前小巷的一隅,有一堆柴火被码放得整整齐齐,粗细分开,一捆一捆地倚墙而立。那是她以前一趟一趟从山上背回来、还没用完的“存粮”。这些木柴纹理分明、切面整齐,仿佛在诉说着主人曾经的勤劳与坚韧,每一根都承载着一份庄重而踏实的生活痕迹。认识李玉英的人,只要一提起她,总会带着感慨的语气说:“李玉英以前经常一个人上山拾柴,那劲头我们打心底佩服。有时候,我们上山都能碰到她,她穿梭在林间,虽然年事已高,但脚步稳健,目光专注,动作娴熟而有力。”

如今,103岁的李玉英身体依旧健朗、神志清明,在与儿子杨光亮的对话中,处处洋溢着乡村人家的豁达与乐观。交流时,她那双略显拘谨且布满皱纹的双手,会不时地抚平褶皱的衣角,动作轻缓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坚韧。而门前巷中的柴堆,此时似乎也成为李玉英勤劳与坚韧的见证,展现出一位百岁老人的生命韧性与岁月沉淀。

“甜蜜哲学”与火塘温情

如果说,李玉英的长寿得益于她常年上山捡拾柴火所锻炼出的硬朗身体,那么她独特的“甜蜜哲学”与温馨的火塘时光,则是滋养她心灵的另一股清泉。

李玉英一直保持着吃糖煮蛋的习惯。每天早上,杨光亮都会准时来到灶台前,熟练地点燃柴火,将鸡蛋打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和糖,为母亲精心做上一碗糖煮蛋。“每天这个蛋,雷打不动。”杨光亮笑着说,这早已成为母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糖水的清甜与蛋香的浓郁,在李玉英口中交融,开启她一天的美好时光。这个延续了多年的习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味觉享受,深深地融入了她生命的节奏之中。在她看来,糖是精气的源泉,蛋是力气的象征,唯有二者兼备,日子才称得上圆满。

饭后闲暇之时,李玉英喜欢坐在火塘边烤火。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那截被磨得发亮的凳子,默默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杨光亮说:“母亲喜欢烤火,无论气温高低都要烤火,夏天也不例外。”当李玉英烤火时,儿子杨光亮总会顺手拉过一把小凳子,坐在母亲身旁,陪她唠唠家常,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此刻,彝族自古沿袭的火塘文化,在当下的静谧中无声流淌,传递着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日复一日的清甜与火热,滋养的不仅是李玉英的期颐之寿,更是一个家庭的深厚根脉。如今,李玉英已是儿孙满堂。每逢佳节,在外打拼的孩子们纷纷归来,五代同堂齐聚这个温馨的小院。那份由她一生辛劳守护而来的热闹与团圆,成为岁月对她最美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