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美国一艘捕鲸船在太平洋斩杀了一条巨大的蛇形巨兽。光它的头都熬了10桶油,然而令人们感到诡异的是,这艘船最终未能如期返航。经过多年的搜捕,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小岛上找到了这艘船。 1851 年的美国捕鲸热可不是闹着玩的,当时这行当简直是躺着捡钱的买卖 —— 全美国一年能产出超过 400 万加仑鲸鱼油,一桶 200 加仑的鲸油能卖到 100 美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说它是 “海上黄金” 半点不夸张。 波士顿港更是捕鲸业的心脏,每天都有几十艘装备齐全的捕鲸船扬帆出海,莫侬伽海拉号就是这股淘金潮里的急先锋,仗着钢铁锚和加固舱壁,还有那门号称 “鲸鱼杀手” 的新式火炮,水手们自然底气十足。 可他们不知道,当时的捕鲸船看着硬核,实则漏洞百出,所谓的 “新式火炮” 其实是前装滑膛炮,有效射程不足百米,打鲸鱼都得凑到跟前,遇上真正的巨兽纯属挠痒痒。 三月午后那场遭遇,放在当时的航海日志里不算孤例。1848 年 “埃塞克斯号” 就曾在南太平洋见过十几米长的 “海蛇”,1866 年 “希金逊总督号” 更是在澳大利亚海域撞见能喷 150 英尺水柱的庞然大物,只不过莫侬伽海拉号遇上的三十米巨兽更邪乎。 这怪物的尺寸有多夸张?当时最大的抹香鲸也就 20 米出头,体重约 50 吨,而这蛇形巨兽光脑袋熬的油就有 10 桶 —— 要知道一桶鲸油约 200 升,一头成年抹香鲸的整个头部最多熬 8 桶油,这巨兽的脑袋怕是得有七八吨重,难怪水手们红了眼。毕竟在 1850 年代,10 桶鲸油能换一套波士顿的小公寓,换谁都得搏一把。 他们大概是忘了百年前斯特拉大海牛的教训。1741 年俄罗斯探险队在白令岛发现 10 米长的大海牛,仅凭脂肪层就能熬出大量油脂,结果短短 27 年就被猎杀灭绝。 莫侬伽海拉号的水手们显然继承了这种贪婪,对着巨兽脑袋下手时估计满脑子都是钞票。可他们没算到,这巨兽的皮肉远比鲸鱼坚韧 —— 当时捕鲸用的鱼叉连 30 毫米厚的鲸脂都要反复穿刺,遇上布满皱褶的巨兽皮肤,恐怕得耗上半天。更要命的是,蛇形生物的灵活性远超鲸鱼,火炮根本瞄不准,说不定还没等水手们补刀,巨兽就已经反击了。 船最终失踪的结局,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并不意外。1851 年的航海天文钟虽然比几十年前精准,但每天仍有 10 秒左右的误差,在南太平洋这种 “无地标海域”,几天下来就能偏航几十海里。 而且南太平洋的赤道暖流流速达每小时 1.5 海里,一旦船舵受损或罗盘失灵,船只就会被洋流带着乱飘,就像 1858 年 “幸运星号” 捕鲸船,不过偏航三天就漂到了无人岛。 莫侬伽海拉号大概率是在与巨兽周旋时损坏了船舵,毕竟加固舱壁挡得住风浪,却扛不住三十米巨兽的撞击 ——1867 年 “斯戈蒂亚号” 客轮被不明生物撞出两米大洞,30 毫米厚的船壳跟纸糊的一样,莫侬伽海拉号的木质船体自然更不经撞。 水手们的侥幸心理也加速了悲剧。当时捕鲸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见了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要么躲要么抢,1850 年 “海豚号” 曾因捕杀未知海兽获得十倍奖金,这种传闻早把水手们的胆子养肥了。 他们肯定没料到,这蛇形巨兽可能是群居生物,就像斯特拉记录的大海牛那样,会为了同伴反击。说不定他们刚把巨兽头砍下来熬油,海里就冒出更多同类,用身体撞船或是缠绕船身 —— 木质帆船最怕这种冲击,当年 “埃塞克斯号” 被鲸鱼撞沉只用了十分钟,莫侬伽海拉号未必能撑更久。 多年后在偏远小岛找到的船骸,反而印证了当时的混乱。南太平洋上的无人岛多如牛毛,1850 到 1860 年间至少有 23 艘捕鲸船在类似岛屿搁浅,这些岛上往往没有淡水,水手们要么饿死要么试图划船求救却葬身鱼腹。 莫侬伽海拉号的船骸大概率保持着仓促弃船的状态:油桶倒在甲板上,火炮还指着海面,船员的个人物品散落一地,就像 1855 年 “探索者号” 的遗迹那样,只留下满船谜团。 毕竟在那个对海洋认知还停留在 “表面” 的年代,人类连 200 米深的海底都探查不了,三十米的蛇形巨兽或许只是深海秘密的冰山一角,莫侬伽海拉号不过是撞上了人类贪婪与无知的暗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