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英文表述详解, 以释怀双起点的错误谬论。 揭穿双起点论者, 假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述, 愚昧不懂英文或其含义的读者, 已达到丝绸之路双起点论的目的。 首先看有关长安/洛阳的英文原文。 This property is a 5,000 km section of the extensive Silk Roads network, stretching from Chang’an/Luoyang, the central capital of China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o the Zhetysu region of Central Asia. It took shape between the 2nd century BC and 1st century AD and remained in use until the 16th century, linking multiple civilizations and facilitating far - reaching exchanges of activities in trade, religious beliefs, scientific knowled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ultural practices and the arts. 译文是, 该遗产是庞大丝绸之路网络的一部分,全长5000公里,始于汉、唐时期中国的都城长安/洛阳,止于中亚的哲特苏地区。其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沿用至16世纪,连接了多个文明,为贸易、宗教信仰、科学知识、技术革新、文化习俗及艺术领域的深度交流提供了便利。 这段英文,从没有对丝绸之路起点进行描述,仅说明始于汉,唐时期中国的都城长安/洛阳。 斜杠是都城的转换,而不是起点的关联。 结合申遗,更细致的翻译和解读, 则是, 该遗产是庞大丝绸之路网络的一部分,全长5000公里,涉及汉、唐时期中国的都城长安与洛阳——汉朝以长安为都,(东汉短期定都洛阳),唐朝定都长安、洛阳为东都,两城为不同时期核心都城,并非对起点的双重认定,遗产终点为中亚的哲特苏地区。其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沿用至16世纪,连接了多个文明,为贸易、宗教信仰、科学知识、技术革新、文化习俗及艺术领域的深度交流提供了便利。 结合申遗过程中,专家的核心观点, 1. 郭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原主任、丝路申遗关键协调人):“长安是丝绸之路无可争议的事实起点,公元前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凿空’,这是丝路诞生的标志性事件。申遗名称定为‘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就是为了明确起点的唯一性,洛阳纳入申遗是作为延伸段,核心是其交通廊道功能,而非起点属性。” 2. 景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丝路申遗技术负责人):“双起点论违背申遗技术文件的核心逻辑——丝路申遗的‘起点’定义是‘文明通道的起源性出发地’,而非‘朝代都城的贸易中转站’。长安对应‘起源’,洛阳对应‘延续’,二者是主次关系,绝非并列关系。” 3. 杜葆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汉长安城考古权威):“汉长安城未央宫是西汉政令中心,张骞出使西域的决策、筹备均在此完成,出土的西域器物、简牍文献直接印证了其起点功能。洛阳虽在东汉承担丝路贸易功能,但缺乏‘开辟’层面的考古与文献支撑,无法构成起点依据。” 4. 米歇尔·佩赛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主席、丝路申遗国际评估组负责人):“从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来看,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核心是‘首次打通欧亚官方通道’,这一价值的诞生地只能是长安。将东汉洛阳视为起点,既与公元前2世纪的开辟时间线冲突,也不符合‘起源性’的评估原则。” 以及2007年8月21日中国经济网的报道《国家文物局:"西安是丝路的起点"是国际公认的事实》 。 该报道说,在丝绸之路(陕西段)跨国联合申遗工作座谈会上,考古评估组组长安家瑶(即安佳瑶)透露:“长安,也就是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国际公认的事实;国家文物局不同意洛阳以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身份来参与申遗,但可以作为丝路延伸城市来参与申遗 。” 综合分析判断, 洛阳已被排除以起点城市身份参加申遗, 和来长安/洛阳,是双起点之说。 不要在哪拿, stretching from Chang’an/Luoyang, 愚昧读者了, 也不要拿此伪证, 去证明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了。 尊重历史, 是弘扬丝路精神的最大贡献。 就像丝绸之路一样, 长安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