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争起点,虽败犹荣。 因为他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 洛阳在争丝绸之路起点受挫后, 却又遭双起点受挫。 以2012年,国家邮政局计划发行首套《丝绸之路》特种邮票为例, 首枚《千年帝京》, 原定聚焦汉代东西两京, 在设计稿中, 同时标注“长安”“洛阳”两地名, 试图兼顾两地诉求, 引发舆论对“双起点”的热议。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邮票事件。 具体是, 首枚邮票《千年帝京》(面值1.20元)聚焦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历史叙事,设计稿采用“时空叠加”思路,画面以汉代长安城未央宫剪影为主体,右侧辅以洛阳白马寺轮廓,票面同时标注“长安”“洛阳”两个地名,均以汉隶字体呈现, 试图平衡两地对丝路起点的诉求。 因部分媒体披露该设计方案, 引发“双起点”说法的广泛讨论, 洛阳相关机构公开表示认可“双起点”定位,而西安史学界和集邮界,则迅速提出异议。否定丝绸之路的双起点。强调,丝绸之路起点的唯一性。 部分媒体对邮票将“确认长安、洛阳为双起点”进行媒体造势, 却遭到西安史学界的强烈反对,特别是集邮协会的强烈不满。 引起国家邮政局领导的高度重视。 邮票作为国家的对内对外名片,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争议。 必须充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于是,国家邮政局专程赴西安召开专家座谈会,解决争议问题。 专家论证会的权威定调流程 (一)专项论证会的组织与参会阵容 为解决争议,国家邮政局于2012年5月专程赴西安召开“《丝绸之路》邮票起点标注专家论证会”,参会人员涵盖三大领域: 1. 史学专家: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均为丝路史研究权威; 2. 考古专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参与未央宫、悬泉置遗址发掘); 3. 集邮与文化管理专家:中国邮政集团邮票印制局设计部主任、西安市集邮协会会长、陕西省邮政管理局文化处处长。 二、论证核心结论与决策依据 论证会最终形成三点共识,成为设计调整的核心依据: 1. 历史逻辑:丝绸之路的“起点”应指其开辟之初的原始起点,张骞出使西域始于西汉长安,长安的开创性地位无可替代;洛阳为东汉以后的丝路枢纽,并非原始起点; 2. 学术共识:国内史学界主流观点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期调研,均认可长安的核心起点属性; 3. 邮票功能:作为“国家名片”,需尊重历史本真,避免模糊概念引发认知混乱。 据此,国家邮政局最终拍板:删除票面“洛阳”地名标识,明确长安的唯一起点定位。 4、首枚《千年帝京》:删除原设计中的“洛阳”汉隶标识,仅在画面左侧保留红色竖长方“长安”戳记(规格1.5cm×0.8cm),戳记字体仿汉代官印风格,与后续3枚邮票“玉门关”“龟兹”“楼兰”的节点戳记形成“起点-途经-终点”的逻辑链条;洛阳白马寺元素被简化为背景剪影,无任何地名标注,仅作为丝路文化附属符号存在。 就此,既洛阳主张的丝绸之路起点受挫后,双起点再次受挫。 其实,起点和双起点之争议,是明摆的事实, 没有什么可争的。 起点就是,有起源,有开创,有时间,有地点。 这些起点要素同时否定了双起点及多起点。起点本身都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从一开始争,就知道了结局。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夯实了这一基础, 也排斥了双起点论。 附邮票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