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11年,爱因斯坦爱上了表姐,疯狂的他连孩子都不要了,还用诺贝尔奖金做诱饵,成

1911年,爱因斯坦爱上了表姐,疯狂的他连孩子都不要了,还用诺贝尔奖金做诱饵,成功逼迫妻子离婚。然而,与表姐结婚之前,他纠结的对表姐说:“我到底是该娶你呢,还是该娶你的女儿?” 在那个科学巨擘辈出的年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如同星辰般闪耀。然而,这位天才物理学家身后的情感世界,却是一幅交织着智慧、背叛与挣扎的复杂画卷。 米列娃·玛丽克,这位来自塞尔维亚的杰出女物理学家,曾是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课上最旗鼓相当的同学。她的学术能力不容小觑——在应用物理学上的得分甚至超过爱因斯坦。 课堂之外,他们交换着对物理学的热忱,从相对论研究到电磁理论,两个年轻的心灵在科学的海洋中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爱因斯坦在热恋时期写给她的情书中真挚地写道:“我是多么幸运,找到了你,一个和我平等又和我一样坚强而独立的生灵!” 然而爱情的甜蜜很快被现实的苦涩冲淡。 1901年,米列娃意外怀孕,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父母家生下女儿。 这个取名丽瑟尔的孩子生来就不健全,或许患有精神障碍,此后下落不明。 遭受如此打击的米列娃,依然选择与爱因斯坦步入婚姻,于1903年结为夫妻。 婚后的米列娃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科研抱负,全身心支持丈夫的研究。 她包揽家务,操办旅店补贴家用,夜晚则协助爱因斯坦演算、核对数据。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五篇改变物理学进程的论文,其中包括震惊学界的狭义相对论。 欣喜的米列娃告诉友人:“我们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让我丈夫一举成名! 然而,成功带来的却是感情的变质。 1909年后,爱因斯坦与其他女人的绯闻开始传播。 1911年,前往布拉格任教期间,他重逢表姐艾尔莎——这位童年玩伴已离婚,带着两个女儿在柏林生活。 随着通信日益频繁,爱因斯坦对发妻的感情日渐冷淡。 1914年,爱因斯坦接受柏林大学工作邀请,举家迁往柏林。 但不久后,米列娃就带着两个孩子返回了苏黎世。 爱因斯坦留在柏林,与艾尔莎同住一栋楼房,并向米列娃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婚姻条件:要求她保持物质整洁、放弃亲密关系、无条件服从他的需求,甚至禁止在孩子面前批评他。 1916年,爱因斯坦正式要求离婚。 面对这个曾与她共同孕育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早夭)的男人,米列娃的经济与精神状况都已陷入困境。 1919年,他们最终达成离婚协议,其中包含一个特殊条款——爱因斯坦承诺将未来的诺贝尔奖金交给米列娃。 1921年,当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确实付给了她一些钱,但具体金额至今成谜。 然而,就在与米列娃离婚的同一年,爱因斯坦却陷入另一段情感纠葛。 他对艾尔莎说出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我到底是该娶你呢,还是该娶你的女儿?”这种在母女之间的犹豫,暴露了这位科学天才在情感领域的混乱与自私。 爱因斯坦最终于1919年与艾尔莎结婚,但这段婚姻同样不尽如人意。 爱因斯坦自己评价这次婚姻为“不成功尝试的婚姻,由于某种偶然维持了下来”。即使在与艾尔莎的婚姻中,他依然绯闻不断。 离婚后的米列娃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她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同时为了给小儿子爱德华治疗精神疾病几乎花光积蓄。 她靠教钢琴维持生计,眼睁睁看着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1938年前往美国,而患精神分裂症的小儿子爱德华则长期住在苏黎世的精神病院。 1948年,米列娃在一次中风后去世,之前她已经处在绝望的半身瘫痪中。 当人们整理她的遗物时,在她的床垫中找到了8万瑞士法朗——这是她毕生艰辛与节俭的沉默见证。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的情感失败,更是一位杰出女性为爱情付出的惨痛代价。米列娃·玛丽克,这位本该在物理学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女性,最终却成了爱因斯坦光环背后一颗凄婉的泪滴。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即使是照亮人类文明的科学巨星,其私人生活中的阴影也不应被忽视。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我们更需珍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付出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