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曹操北征乌桓,质问张辽:“吾欲令汝指挥全军,将军可敢!”张辽豪气冲天:“有何不敢

曹操北征乌桓,质问张辽:“吾欲令汝指挥全军,将军可敢!”张辽豪气冲天:“有何不敢!但不知明公可愿遵吾号令!” 这事发生在公元207年,曹操刚平了袁绍,拿下了北方大片地盘。但他睡不踏实。为啥?袁绍那俩儿子,袁尚和袁熙,跑了,投奔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 这帮乌桓骑兵可不是善茬,常年骚扰边境。现在袁家兄弟一去,等于是“汉奸”和“胡骑”勾搭上了,随时可能南下,曹操刚打下来的地盘就得玩完。 曹操拍板:北征乌桓! 这一下炸了锅。朝中大佬们,像程昱、荀攸,都劝:“老板三思啊!你这大军一走,老巢许都空了,荆州的刘表带着刘备那小子,万一在背后捅刀子,咱们就全完了!” 满屋子都是“求稳”的声音。 这时候,曹操最信任的“小老弟”——郭嘉,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就一句话:“老板,干!刘表那人,就是个清谈家,他不敢动。咱必须去,而且要快!兵贵神速,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操一听,“对,就听奉孝的!” 这第一步,就看出了曹操的魄力。他敢赌,敢压上自己的全部家当,去解决那个最大的隐患。 可这趟“远征”,比所有人想的都难。 大军走到半路,夏天,下暴雨,沿海的路全被淹了,根本没法走。这时候,一个叫田畴的本地“活地图”说,有条小路,荒废了快两百多年了,能直插乌桓的老巢——柳城。 曹操又拍板:“走小路!” 这是一次极其凶险的急行军。大军丢掉辎重,轻装简行,翻山越岭五百多里。等到了白狼山,曹军人困马乏,突然——乌桓的主力大军出现了! 数万精锐骑兵,黑压压一片。 当时的情况有多糟?曹操自己都承认,他身边的“甲”不多,也就是精锐护卫不够。大部分步兵主力还在后面吭哧吭哧地爬山呢。 曹军上下,一片恐慌。打,还是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张辽站了出来。 《三国志》的记载就几个字,但惊心动魄:“辽劝太祖战,气甚奋。” 张辽说:“老板,打!敌军看我们人少,阵型都懒得排,现在不打,等他们反应过来,我们就全交代在这了!” 曹操看着这个浑身是胆的猛将,血也热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标题里那幕充满戏剧性的“质问”。 曹操盯着张辽:“吾欲令汝指挥全军,将军可敢!” 这不是一句普通的“你上”。这是在问:这几万人的命,这大汉的北疆,甚至我曹操自己的命,现在全交给你,你敢不敢接? 张辽的回答,豪气冲天:“有何不敢!但不知明公可愿遵吾号令!” 这话更狠。张辽的意思是:我敢死,但你这个当老板的,敢不敢把指挥权彻底交给我?你敢不敢在旁边看着,不插手,不指手画脚? 这是对一个统帅最大的信任考验。 曹操做了什么?史书记载:“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 “麾”,就是总司令的指挥旗。 曹操没多说一个字,直接把自己手里那面代表“全军最高指挥权”的大旗,递给了张辽。 这个动作,比千言万语都有力。 它的意思是:从这一刻起,你就是我,你就是全军统帅。 张辽拿过大旗,二话不说,带着曹纯的“虎豹骑”等精锐,从山上猛冲下去。乌桓军根本没想到这帮看似疲惫的汉军敢主动进攻,瞬间大乱。 张辽一马当先,亲手斩了乌桓单于蹋顿。 一战定乾坤。乌桓主力被全歼,袁尚、袁熙狼狈逃往辽东,最后被公孙康砍了脑袋送给曹操。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曹操。 打赢了,班师回朝。路上,他登上了碣石山,看着眼前的大海,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 他写的是什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才是关键。曹操的胸怀,就像这片大海,太阳、月亮、满天星河,都能从他怀里出来。 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他就能容下多厉害的人才。 因为他的胸怀里能装下日月星辰,所以他才敢把自己的“麾”交给张辽。他不怕张辽功高盖主,他只怕张辽不够猛。 咱们再看一个“反例”,就懂了。 一百多年后,司马懿也干了件差不G多的事。公元238年,他奉命远征辽东,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 回来路上,巧了,司马懿估计也路过了碣石这块地儿。他也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征辽东歌》。 他写的是什么?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你品品最后这句。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司马懿的意思是:我活干完了,万里江山都肃清了。我现在就想赶紧回家退休,在家里“待罪”,千万别给我加官进爵了。 这就是格局的差距。 曹操赢了,想的是吞下日月星辰;司马懿赢了,想的是赶紧交权保命。 曹操的格局,是开拓者的格局。他需要张辽这样的猛人帮他打天下。 司马懿的格局,是“打工人”和“权臣”的格局。他最怕的,就是功劳太大,引起老板的猜忌。他不需要“敢”的张辽,他只需要“稳”的执行者。 所以,曹操在白狼山敢把自己的指挥旗交给张辽,这绝不是一时冲动。 这是一个“大海”对“洪波”的信任。 他知道,只有让张辽这股“洪波”彻底涌起,他曹操这片“沧海”,才能真正容纳“日月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