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的车不听我的?新能源远程“锁电”背后的车主无奈与行业隐忧 前几天刷到一条消息

我的车不听我的?新能源远程“锁电”背后的车主无奈与行业隐忧 前几天刷到一条消息,一位东风风行车主跑了31万公里后,车子突然充不满电了。厂家轻飘飘一句“出厂设了31万公里限制”直接把车主整懵了:购车时没人提过这茬啊!这事儿像不像买了部手机,用着用着突然被厂商远程锁了一半内存? 其实这种“锁电”操作在新能源圈里早不是新鲜事。某马、某汽丰田、某威等品牌都被曝过通过OTA升级,神不知鬼不觉地限制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有车主吐槽:“标称400公里续航,升级后直接打六折,冬天只能跑100多公里,这不成‘电动爹’了吗?” 车企的说法倒是冠冕堂皇——为了电池安全,防止过充自燃。但问题是,为啥总爱偷偷操作? 有车主凌晨发现车辆自动亮灯升级,全程无人告知;还有人在保养后被“锁电”,维权时售后却含糊其辞。更离谱的是,某些品牌甚至因车主在外修车,直接远程锁电池,美其名曰“排除风险”。这波操作,到底是在保安全,还是在推卸责任? 消费者权益成了“橡皮泥”? 律师指出,未经同意的“锁电”侵犯了知情权、财产权,甚至可能触犯《刑法》中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规定。但现实中,车主维权往往困难重重:检测标准不透明、厂家拖延回应、维权成本高……有车主无奈道:“要是真为了安全,就光明正大说清楚,该召回召回,该补偿补偿。暗地里动手脚,谁还敢信任品牌?” 新能源车的“控制权”该在谁手里? 更细思恐极的是,车企能远程锁电,是不是也能锁电机、锁方向盘?当车辆智能化成为趋势,所有权的边界却越来越模糊。一位理想车主因APP账号违规被限制用车功能,网友炸锅:“几十万买的车,凭啥厂家说锁就锁?” 这背后,是技术霸权与用户权利的博弈。 “锁电”未必全是恶意,但缺乏透明度的操作注定失去人心。新能源时代,车企不能既卖车又当“隐形管家”。安全责任要扛,用户权益也得尊重!否则,再炫的科技,也抵不过一句“这车到底是不是我的?” 你遇到过车辆被“锁电”或远程限制吗?你觉得车企有权这么做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