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张学良不送蒋介石回去,是不是就安全了? 1936年12月,西安雪夜,张学良做出

张学良不送蒋介石回去,是不是就安全了? 1936年12月,西安雪夜,张学良做出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抉择。扣蒋已成事实,接下来是放还是不放?亲自送还是让他自己走?这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生死,更牵动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张学良晚年在谈到西安事变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那么,如果当初他选择不送蒋介石回南京,命运的轨迹会不会改写?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要挟张、杨如不加紧”剿共”,就将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这个最后通牒把张学良、杨虎城逼到了绝路。东北军自劳山战役、直罗镇战役后损失惨重,而蒋介石的态度越来越强硬。12月9日,西安一万多名大、中、小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蒋介石闻讯,用电话命令张学良加以制止,并说如果学生不服从,就”格杀勿论”。 事变爆发当天,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南京最早得知西安事变,下午3时在公馆里召集党政军首脑”谈话会”,制造讨伐张、杨之舆论。南京政府内部迅速分化为两派: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 何应钦的讨伐行动很快开始。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在南京政府中,何应钦等人极力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他们调动陕、甘、宁、绥、豫等地的”中央军”准备进攻西安,并派数十架飞机飞临西安上空侦察示威,准备进行轰炸。 从当时的力量对比看,张学良如果选择不送蒋介石回去,面临的威胁是全方位的。蒋介石掌握中央军主力和财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优势。西安距离南京虽远,但蒋介石可以通过经济封锁、军事围剿、政治孤立等多种手段制裁张学良。张学良驻洛炮兵旅长黄永安接张密电,令其叛变,并占领飞机场、军械库、中央银行,但黄永安拒绝执行,这说明连张学良的部下都有人不愿跟着他”造反”。 更关键的是,张学良控制的东北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事变结束后不久,1937年2月2日,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和平解决事变的王以哲被一部分主张用武力攻蒋救张的青年军官杀害,内战危险又重新出现。这说明即使张学良留在西安,也面临内部分裂的风险。 从奉系旧部的反应来看,天津东北同乡决议发出通电,请全国东北同乡一致奋起营救蒋介石;东北旅京同乡百余人集议,电诚请蒋介石早日离陕,并特电恳中央明令讨伐张学良。连张学良的老部下和同乡都不支持他,可见其政治孤立程度。 中共中央分析了对蒋介石不同的处置会导致西安事变的不同前途,如果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本灭亡;如果把蒋介石杀掉,不仅不能停止内战,还会给日本造成进一步灭亡中国的便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张学良送不送蒋介石回去,都改变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蒋介石后来对张学良的报复也证明了这一点。1975年,蒋介石临终前,一脸凝重地对儿子蒋经国说道:“我死后,千万不可释放张学良,不可放虎归山。切记!”西安事变让蒋介石颜面扫地,真正不谅解他的人,就坐在他的对面,正一步一步将他引入陷阱。 从历史的后续发展来看,杨虎城被蒋介石逼令辞职”出洋考察”,全国抗战爆发后回国,被国民党囚禁长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6日被秘密杀害。杨虎城没有像张学良那样”自投罗网”,但下场更加凄惨,这说明在威权政治体制下,个人的选择往往受到权力结构的限制。 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分析。张学良送不送蒋介石回南京,或许只是悲剧发生方式的不同,而非悲剧结果的根本逆转。在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下,他的个人命运早已被历史的洪流裹挟。你认为张学良当时还有别的选择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