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将军再次抛出 “惊人言论”!他说:“1 万多日本人,面对 19 万东北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我们有将近 20 倍于敌人的军力,却在短短两天丢掉奉天,一星期丢掉辽宁,2 个月内让东北大片领土沦陷…… 为什么我们要抗美援朝,这般屈辱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解答!” 振聋发聩! 一万出头的日军,拿着制式并不比人强多少的武器,就敢在东北大地动手。对面是十九万东北军,论人数能把日军围上好几圈,论装备也不是没枪没炮的杂牌,可这场仗打得窝囊到了家。 事变刚爆发第二天,奉天城就插满了膏药旗,城里的兵工厂、粮仓全成了日军的战利品,那些原本该保卫城池的部队,没放几枪就撤了。 一周不到,辽宁、吉林两省连着丢了,日军的坦克履带没怎么受损,就顺着铁路线一路推进。地方上的守军要么奉命撤退,要么干脆溃散,偌大的省份连个像样的抵抗都没组织起来。 更让人揪心的是,短短半年时间,一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就全落了敌手,比好些国家加起来都大的土地,就这么轻易换了主人。 十九万人手里面的家伙不是烧火棍,真要拼起来,一万多日军未必能占到便宜。可事实是,日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东北,这种落差不是用 “意外” 能解释的。 当时的东北军里,有能打仗的老兵,有先进的装备,还有百姓盼着有人站出来保卫家园,可就是因为没抵抗的决心,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这种溃败带来的不光是土地的丢失,更疼的是骨头被打断的屈辱。日军本来只是试探性的进攻,见没人真反抗,胃口越来越大,后来敢一步步往关内逼,说到底就是看透了当时的软弱。 东北的百姓在日军铁蹄下受苦,无数人背井离乡,可守卫家园的部队却只能往后退,这种窝囊劲儿,刻在了一代人的骨子里。 后来到了抗美援朝的时候,所有人都没忘这份疼。那时候对面是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装备比当年的日军强了不止一个档次,后勤、火力更是没法比。可这一次,没人再提 “撤退”“避让”,哪怕条件再艰苦,哪怕要跨过鸭绿江去打硬仗,也得攥紧拳头往上冲。 不是没人怕过,毕竟对手的实力摆在那,可一想起九一八那阵子的惨状,就没人敢退了。当年十九万人退了,丢了东北;要是这一次再退,说不定战火就得烧到家门口,又得有无数家园被毁,无数人流离失所。那种 “任人宰割” 的滋味,尝过一次就够了,没人想再尝第二次。 金一南将军这话戳的就是这份痛处。九一八的惨败,败的不是装备,不是人数,是没了敢打的骨气。 而抗美援朝,就是要把丢了的骨气捡回来,告诉所有人,就算对手再强,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屈辱重演。十九万打不过一万多的窝囊账,不能再算第二回。 当年东北军撤了,日军觉得中国好欺负;后来志愿军上去了,凭着一股拼劲把联合国军逼回了三八线,这才有了后来的安宁。 这前后的反差,就是最实在的道理:软弱换不来和平,退让只会招来更狠的欺负。九一八的教训太深刻,深刻到哪怕过了这么多年,提起来还是让人心里发紧。 所以说抗美援朝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决心,是九一八那笔屈辱账攒出来的血性。要是当年 19 万东北军能硬气一点,要是没人喊着 “不抵抗”,东北未必会丢得那么快,日军的野心也未必会膨胀得那么厉害。可历史没有如果,只能拿着过去的教训,当成后来的底气。 金一南将军的话之所以振聋发聩,就是因为他点透了这层关系。不是为了翻旧账,是为了让人记着:当年丢东北的屈辱,就是后来非要打抗美援朝的理由。 不能让那种 “人多却打不过人少” 的窝囊事再发生,更不能让 “任人侵占” 的历史重演。这股子劲儿,才是一个民族站得住的根本。 现在再回头看那段历史,越发觉得当年抗美援朝的决定有多关键。九一八的溃败像一巴掌,打醒了后来的人;抗美援朝的胜利像一拳,打硬了民族的脊梁。 这一前一后的对比,把 “为什么要打” 的答案写得明明白白 —— 为了不再有第二个九一八,为了不再受那种任人宰割的窝囊气。 参考资料:台海时刻《金一南将军再次抛出 “惊人言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