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清朝皇室非常看重出身,康熙却为什么选一个“下人之女”为皇后 先得掰扯清楚一个误

清朝皇室非常看重出身,康熙却为什么选一个“下人之女”为皇后 先得掰扯清楚一个误会,康熙选中的这位所谓“下人之女”,可不是真·端茶倒水的丫鬟出身,她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皇帝的亲妈。 说她是“下人”,全因她来自满洲正黄旗包衣,但清朝的包衣和咱们想的“佣人”压根不是一回事,上三旗的包衣是皇室专属的“自己人”,比普通旗人还亲近几分,乌雅氏的父亲威武是护军参领,正三品武官,放在地方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这出身算不上顶尖,但绝对够不上“下人”的名头,顶多算“非顶级门阀”。 康熙放着满蒙贵族千金不选,偏要给这位“中层出身”的女子皇后名分,根本不是一时糊涂,全是精打细算的政治账和人情账。 康熙这辈子立过三位皇后,前两位全是实打实的顶级门阀出身,结果没一个善终,还差点把朝堂搅翻天。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当年孝庄太后力主这门婚事,压根不是看赫舍里氏多优秀,而是要拉索尼家族抗衡飞扬跋扈的鳌拜。 那时候鳌拜敢当着孝庄的面喊“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这里的“下人”指的就是赫舍里氏的父亲噶布喇(虽为公爵但非顶级勋贵),可见早年康熙的婚姻全是权力博弈的筹码。 赫舍里氏21岁就因难产去世,康熙悲痛之余,转头立了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为第二任皇后,这位更是家世显赫,爷爷是开国名将额亦都,自己还是鳌拜的干女儿。 可这位皇后更惨,当了不到一年就病逝了,关键是伴驾十二年连个子嗣都没留下,说白了就是康熙为了安抚钮祜禄氏家族的“工具人”。 这两次联姻让康熙彻底明白,顶级门阀的皇后看着风光,背后全是家族势力的掣肘,一旦皇帝和外戚产生矛盾,皇后就是第一个受气包,还容易让朝堂权力失衡。 乌雅氏的“普通出身”,恰恰成了她最硬的底气。康熙十七年乌雅氏生下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从此开启了“生育机器”模式,十年间连生六个孩子,三儿三女,在康熙的后妃里稳居生育榜前列。 要知道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但成活率不足一半,好多高位后妃比如钮祜禄氏,一辈子都没怀上,而乌雅氏不仅能生,还能把孩子养活,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禵全是她的亲儿子,这在注重子嗣传承的皇室里,比任何家世都管用。 更妙的是,乌雅氏没什么强大的娘家人可依靠,父亲威武官职不算顶尖,家族里也没出什么手握实权的人物,这样的后妃不会像赫舍里氏那样,让索尼家族借着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也不会像钮祜禄氏那样,成为遏必隆投机倒把的跳板。对亲政后一心要集中皇权的康熙来说,这样“无背景、能生养、懂本分”的后妃,简直是后宫标配。 而且乌雅氏的“懂事”,是顶级门阀女子学不来的。她刚入宫时只是个普通宫女,靠着谨小慎微一步步升为德妃,从没参与过后宫争宠,更不会插手前朝事务。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闹得鸡飞狗跳,皇子们背后都有外戚势力撑腰,比如胤禩有安亲王家族支持,胤礽有赫舍里氏家族残余势力,唯有胤禛和胤禵,因为母亲乌雅氏出身普通,反而没被贴上“外戚党羽”的标签。 有一次康熙生病,乌雅氏衣不解带伺候了半个月,熬得眼睛都肿了,却从不主动邀功,这种低调务实的性格,和那些仗着家世摆架子的贵女形成鲜明对比。康熙曾在奏折里评价她“性行温良,克娴于礼”,要知道康熙对后妃的评价向来苛刻,能得这句评语,比什么金银珠宝都金贵。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清朝的“包衣”压根不是卑贱的象征,反而常常是皇室的亲信。上三旗包衣直接归皇帝管辖,负责皇宫的守卫、礼仪、采买等核心事务,很多包衣子弟靠着皇帝的信任平步青云,比如康熙朝的大太监魏珠,就是正黄旗包衣出身,权倾一时。 乌雅氏所在的乌雅氏家族,后来也因为她的身份水涨船高,弟弟白启官至内务府总管,这说明所谓的“下人之女”,只是相对于顶级勋贵而言的说法,在普通旗人眼里,人家照样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康熙选她为皇后(虽然是雍正继位后追封,但康熙生前已将她升为德妃,位同副后),也是在给所有包衣出身的臣子传递信号:只要忠心耿耿,不管出身如何,都能得到皇室的认可。 说白了,康熙选皇后早就过了“看家世论英雄”的阶段。早年靠联姻拉拢权臣巩固皇权,是没办法的办法;到了中后期,皇权稳固,他更需要的是能稳定后宫、生育子嗣、不添乱的“贤内助”,而非背后带着一堆政治诉求的“门阀代表”。 乌雅氏恰好踩中了所有关键点:出身中等不会威胁皇权,生育能力强保障子嗣,性格温顺能安守本分,这样的女子当皇后,既符合皇室的实际需求,又能平衡朝堂各方势力,比那些空有显赫家世的“花瓶”实用多了。 康熙这步棋走得极妙,既避开了外戚干政的坑,又为后来的雍正继位埋下了伏笔,所谓选“下人之女”为后,不过是精明帝王的最优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