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孙策将江东留给孙权,孙权为什么弄得他断子绝孙?这么回报合适吗 先说孙策有多不容

孙策将江东留给孙权,孙权为什么弄得他断子绝孙?这么回报合适吗 先说孙策有多不容易。他爹孙坚死的时候,他才 17 岁,硬生生挑起了整个家族的担子。一边召集父亲的旧部,一边低声下气向袁术借兵,凭着一股子 "小霸王" 的狠劲,东征西讨硬生生打下了江东这片地盘。 那时候曹操都得让他三分,特意以汉献帝的名义封他为吴侯,就怕他在背后捅刀子。到 200 年的时候,江东已经牢牢握在他手里,他甚至盘算着趁曹操和袁绍官渡对峙时,奇袭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眼光何等厉害! 可天不遂人愿,就因为杀了想害他的吴郡太守许贡,被三个门客偷袭射伤了脸,年仅 26 岁就咽了气。 临终前孙策的选择才叫真正的顾全大局。他有个儿子叫孙绍,可当时才两岁,乱世之中,一个幼童怎么守得住江东? 部下张昭都劝他立像自己一样骁勇的三弟孙翊,可他看透了孙翊暴躁没城府,最终选定了 19 岁的孙权,还亲口说 "争天下你不如我,守江东我不如你",把家底全交了出去。 这份信任,这份恩情,按理说孙权该记一辈子,可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往哥哥的棺材上钉钉子。 229 年孙权称帝,第一件事就暴露了私心。他追封自己爹孙坚为武烈皇帝,却只给奠基人哥哥封了个长沙桓王,关键这王爵还不能世袭。 按规矩,孙策是王,儿子孙绍起码该袭爵为王,可孙权只给了个吴侯 —— 这爵位本来就是当年朝廷封给孙策的,孙权自己继位后先占了,称帝了才 "还" 给侄子,明摆着就是告诉天下人:孙策也就配当个侯,江东是我孙权的天下。 更过分的是,后来他连吴侯都觉得扎眼,怕人想起孙策的功劳,又把孙绍改封为上虞侯,这爵位跟普通外姓大臣没两样,彻底把哥哥一脉的地位踩到底。 有人说孙权是怕孙策后人威胁皇位,可看看人家司马炎怎么做的?司马师跟孙策一样,都是给弟弟铺路的关键人物,司马炎称帝后直接追封伯父为晋景帝,连过继的嗣子都善待。 孙权连个皇帝名分都舍不得给孙策,说白了就是想抹去哥哥的功绩,让世人觉得吴国是他一手建的,这份小心眼简直龌龊至极。 孙权活着的时候,虽然没直接对孙绍下手,但这份猜忌和打压,早就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孙绍一辈子活得小心翼翼,没敢有半点非分之想,可他死后,儿子孙奉还是没能逃过一劫。 到了孙权的孙子孙皓当皇帝的时候,这小子继承了孙权的猜忌心,还比爷爷更狠毒。270 年的时候,民间就传了句谣言,说孙皓可能死了,该轮到孙策的孙子孙奉继位了。 就这么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孙皓直接炸了,连查都不查,就把孙奉抓起来杀了。 《三国志》里就冷冷几个字:"孙奉嗣爵,孙皓时讹言当立,诛死",可背后是一条人命,是孙策仅存的血脉啊!孙皓为啥这么狠?还不是因为孙权当年没给孙策正名,没抬高他后人的地位,让孙策一脉成了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要是孙权当初能像司马炎待司马师那样,给孙策追个帝号,给孙绍正经的王爵,孙策一脉有了正统地位,后来哪会因为一句谣言就被随便杀了?说到底,是孙权的刻薄和猜忌,亲手断了哥哥的香火。 孙策的三个女儿也没好到哪去,虽然嫁给了陆逊、顾邵这些世家子弟,但说到底不过是孙权拉拢大臣的工具。想想孙策当年把江山拱手相让,换回来的却是女儿成了政治筹码,儿子被削爵打压,孙子被无端诛杀,最后连个后代都没留下,这哪是回报?简直是恩将仇报! 有人说帝王家本就无情,可无情也该有个底线。孙策给孙权的不是一点小恩小惠,是整个江东的基业啊!要是没有孙策打下的家底,孙权顶多就是个依附别人的小军阀,哪能当上皇帝? 可他掌权后,不想着报恩,反而一门心思提防哥哥的后人,连一点血脉亲情都不顾。孙奉死的时候,离孙策去世正好 70 年,当年孙策在丹徒山中遇刺时,肯定想不到自己舍命保住的家业,最后会成了杀害亲孙子的利刃。 这样的回报,别说对得起哥哥的托付,连最基本的亲情道义都丢光了。孙权虽然把江东守了下来,可在做人上,他永远欠孙策一笔血债。 孙策一脉断子绝孙的悲剧,根子就在孙权那凉透了的私心和狠辣,这事儿不管过去多少年,怎么说都让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