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如何从聊天中看透一个人的本质 懂点心理学,那你跟别人聊几句,就能从对方说的话里

如何从聊天中看透一个人的本质 懂点心理学,那你跟别人聊几句,就能从对方说的话里看透他的底细,因为人的语言,就是一把钥匙,他自动把这把钥匙交到你手里,让你去窥探他的内心。 比如有些人习惯用模糊的表达,来保护自己,避免暴露真实想法; 或者用“我不知道”、“你觉得呢”这样的主语转移,来逃避责任。这种语言习惯,其实是潜意识在做防御,既不想被评判,也不愿意承担后果。 你们看前段时间的“繁花事件”,多段录音被曝光出来,我们不评判录音的内容,但是很多网友就从听录音里,某个人说了些什么,还有他们的态度,就能看出一个人,TA觉得自己的一些行为很光荣,而且对执法人员打心底的鄙视,这就很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人格底色。 语言不仅透露人格底色,还反过来塑造人格底色。比如有人常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嘴笨但心好”,那你觉得这类人可信吗?当然不,因为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他长期用这些标签表达自己,慢慢就会把“我不会表达”、“我容易伤人”变成自我认同,最后真的在关系里不断制造矛盾。精神分析讲“自证预言”,你怎么描述自己,往往就会活成那个样子。所以,经常抱怨的人,最后会把不满和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自己也越来越难得到满足。 所以用语言识人,就是从聊天细节里去识别的。 比如一些喜欢极端表达的人,我举个例子,老公准备出去喝酒,老婆说你这几天都在喝,今天就别去了吧,男的立马就“我跟他们说我不去了,我以后都不跟他们聚了,你满意了吧!”还有老婆说“你最近跟某某异性聊天有点频繁吧”,对方直接来一句“我现在把她删了行吧,我再也不跟任何异性聊天行了吧!”这种习惯极端表达的人,往往就是为了把自己摆在一个极端的状态,然后把对方再正常不过的需求变成无理取闹,这种表达,就是通过语言来实现被动攻击。 再比如,还有一些人习惯用网络流行语、群体标签表达,像“绝绝子”“我真没招了”“尊嘟假嘟”,其实是放弃了自己的感受,把自己藏进了集体安全感里。这种人群体认同感强,但对细节和真实情绪的觉察力会弱一些。还有人聊天总是“我爸妈说”、“我朋友建议”,主语一换,就把决定和责任都推给别人。万一结果不好,他们就能理直气壮地说“都是我爸妈逼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机制——责任转移。 再比如说,喜欢随时给建议的人,往往内心比较自我、有控制欲,觉得“我的方法才对,你得听我的”。你要是认可他,他会很热心帮你解决问题,但沟通时要注意边界。而那些动不动评价别人“你不够努力”“你还不够好”的人,可能是小时候被原生家庭规训过,内心积压了很多被要求、被否定的经历,现在把这份严格投射到别人身上。这就是精神分析里的“内在父母”和“投射”。 乔治·奥威尔说过:思维浅陋让语言粗俗,语言随意又会催生更浅的思想。所以语言的力量不仅仅是帮助我们去识人,更能够来提升我们自己的认知。 学着用积极语言替代消极表达,不说“我好穷”,而是“我离目标还有些距离”;不说“我好累”,而是“今天又完成了一步”。这种表达习惯,不仅能让思维更清晰,也能让自己和别人都更愿意靠近你。 最后提醒一句:每个人的语言其实都在悄悄勾勒自己的人生轨迹。你说“我不会被爱”,你就真的会在关系里步步碰壁;说“我没能力”,机会一来你就不敢伸手。语言是思维的画笔,也是你命运的伏笔。说话的时候,不妨多点温柔和自信,你会发现,生活也变得更美好了。 如果你遇到这种问题,可以后台留下📞,我和你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