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1 月 11 日,阿根廷向经合组织递交加入初步备忘录,标志着米莱政府 “向西靠拢” 的经济转型路线正式落地。作为全球 “高收入经济体俱乐部”,经合组织的准入从来不是简单的身份认证,而是制度、规则与价值观的深度接轨,对深陷困境的阿根廷而言,这是破局的机遇,更是一场注定艰难的硬仗。 阿根廷的入盟选择,根源是对长期经济困局的突围。数十年间,高通胀、重债务、资本外流等问题反复拖累经济,而经合组织覆盖投资、税收、反腐败等领域的 60 余项规则,恰好直击其 “制度性不信任” 的痛点。米莱政府此举,既是兑现竞选承诺,更是以外部规则倒逼内部改革 —— 通过对齐国际标准,降低资本风险溢价,为吸引外资、稳定汇率铺路,这是对前政府左翼路线的纠偏,也是全球化格局中重新定位的理性选择。 从国际格局看,这一选择折射出新兴经济体的路径分化。阿根廷曾计划加入金砖国家,如今转向经合组织,本质是对发展路径的重新考量。经合组织近年吸纳智利、哥伦比亚等新兴市场,其规则体系已非发达国家专属,加入意味着接入更广阔的发达市场网络,获得贸易便利化、技术转移等隐性红利,是全球化逆流中降低发展不确定性的务实之举。 但入盟之路注定荆棘丛生。经合组织准入门槛严苛,不仅要求认同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更对市场经济透明度、法治建设有细致要求。历史上智利入会耗时 8 年,哥伦比亚筹备 10 年,阿根廷面临的挑战更甚:国内 “休克疗法” 已引发抗议,入盟所需的劳工、税收改革将进一步触动既得利益;高通胀、高债务的基本面难以短期改善,25 个专家委员会的多领域评估更是对改革成色的严格检验。 递交备忘录只是 “万里长征第一步”,阿根廷入盟的核心是信任构建 —— 既需要国际社会对其改革持续性的认可,也需要自身承受转型阵痛的定力。若能坚持改革、稳步接轨,阿根廷或将走出复苏之路,为南美经济转型提供样本;但这场持久战,考验的不仅是改革决心,更是平衡发展与稳定的智慧。